首页 > 社会人文 > 民族知识 > 赛德克族

赛德克族
2011-12-05 21:02:19   来源:   点击:

    台湾原住民的族群之一。原本被学者与另一群阿泰雅尔群(Atayal)同列为泰雅族,但经过多年的正名运动,终於在民国95年3月29日,南投县赛德克族文史传承协会发函给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请其转陈行政院,准予核定公告「赛德克族」为台湾原住民族独立之族群,至民国97年4月23日,才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第14个官方承认的台湾原住民族。

    据传在四、五百年以前,赛德克族就已经在浊水溪及其支流建立许多群落,因部落分散各处,加上交通不便,所以各社群封闭,形成各自的文化习俗,并且发展独特的语言。也因语言的差异,赛德克族就分出三种语系所形成的群落,包含德路固(Truku)、都达(Teuda 或 Toda)、 德固达雅(Tkedaya 或 Tgdaya)。

    德路固(Truku)语系的赛德克族人,早在清朝末年就於浊水溪Truku湾地带建立数个部落,即沙都(sadu)、布拉摇(blayaw)、布西资卡(busicka)、布西搭雅(busidaya)、德鲁湾(tluwan)。但因族人日渐增加,原本的居住地再也无法容纳这麽多人共同生存,因此,有一部份族人越过奇莱北峰,迁徙至今花莲县境,形成东赛德克族,而目前东部的德路固(Truku)语系的赛德克族人则自称「太鲁阁人」。

    都达(Teuda 或 Toda)语系的赛德克族人,日人称「道泽」或「韬侘」群,清代旧志称「斗截」。早在清朝末年,就於浊水溪畔建立路固达亚(Lukudaya)群部落,包含有:毕黑拉社(pexela)、後米里西社(homelesik)、喀拉胞社(qlapaw)、路固达亚社(Lukudaya)。其次有多达(Toda)群部落,包含有:路朝社(rucaw)、巴拉赫社(Tnpalax)、爱油社(Aiyu)、本布恩社(PngPung)等八个部落,即现今松岗底下浊水溪最大的河谷山台地上。他们与德路固(Seejiq Truku)语系的赛德克族人一样,因族人日增,原居住地再也无法容纳,故一部份族人迁徙至今花莲县境,即现今的万荣乡立山村山里部落,形成东都达(Toda)群的赛德克族人。而原居住在浊水溪畔都达(Toda)语系的赛德克族人,因民国19年(西元1930年)的雾社事件,八个部落中有超过半数被日人强迫迁徙至德克搭雅(Tgdaya)群的呼古社(Hogo)旧址,即现在的仁爱乡春阳村。而路固达亚(Lukudaya)群四个部落也迁徙至较平坦之路固达亚社(Lukudaya)。都达(Toda)群四个部落未迁徙的族人仍居住在原来社址,即仁爱乡精英村平静社区。

    德固达雅(Tkedaya 或 Tgdaya)语系的赛德克族人,日人称「雾社群」,主要居住於眉溪上源、浊水溪上游及马赫坡溪等河谷台地。清朝末年就已建立有布瓦仑社(Buwalng)、马赫布(Mhbu)、苏谷(Suku)、德勒都夫(Dlodux)、巴兰(Palan)、呼古(Hogo)、东眼(Tongan)、西宝(Sibaw)、卡都苏谷(Katusuku)、等卡那(Tnkana)等12个部落。原是势力最大的赛德克族群,但因民国19年(西元1930年)雾社事件,翌年参与抗日的七个德固达雅的赛德克族部落,被强制迁移至北港溪中游河岸台地,日人称之为川中岛社,即现今的仁爱乡互助村清流社区。

    赛德克族虽曾被学者分类为泰雅族,但赛德克的族人从以前就知道自己并非泰雅族,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语言及文化,包括其纹面、织布、猎首,以及狩猎等文化特质。而赛德克族还有一种传统乐器「鼻笛」,要用鼻子吹气演奏,其他如木琴等,均是早期赛德克族人所流传下来的生活常见物品。  

    中文关键字: 泰雅族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 , 太鲁阁人 , 雾社事件

    英文关键字Sediq , Seejiq

    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3%BD%E5%BE%B7%E5%85%8B%E6%97%8F
    2. 台湾原住民资讯资源网http://www.tipp.org.tw/formosan/population/population.jspx?codeid=5833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美族
下一篇:阿里卡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