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妙禅
2011-12-05 21:03:56   来源:   点击:

    (1865,新竹北埔~1965,新竹北埔)?客籍艺僧?张妙禅与狮头山?金刚禅寺派?的崩裂,是近代台湾佛教史上的尚未定论的大公案之一。

    而他之所以被称为?客籍艺僧?,是因他不但在日治时期(1895-1945),曾一度是新竹州南庄?狮头山金刚禅寺派?(当时,崛起於狮头山新佛寺观光区、樟脑产地、闽客交集圈、可藉纵贯铁路交通线辅助的新佛教道场)的创立者,字闲云,别号卧虚,在未出家之前,也的确是今台湾北部新竹县北埔乡南浦村张姓客籍家族子弟:家庭小康,为人聪慧,性敏异常。并且,早年曾拜在今新竹县湖口乡着名文人张采香(1880-1940)门下,学习琴、棋、书、画和各雕塑技法,颇得其艺业真传,为其日後的佛教事业,奠下极具艺文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深厚基础。出家为僧後,又是拜在当时大陆福建省兴化府(今莆田市,辖有莆田、仙游二县)临济宗後果寺住持的闽僧释良达比丘门下。所以,被称为?客籍艺僧?,的确是实至名归和其来有自。

    不过,他出家师门的背景,和当时的台湾僧尼,大多属於福建鼓山涌泉寺或漳州南山寺的系统,又大有差异。为何会如此?

    据目前所知,张妙禅早年曾娶妻生子,然後再出家为僧;中年时期,又因桃色风波,出走海外数年。再者,因当时中国的佛教寺院,实处在清末衰微之中,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佛教事业,许多寺院凋蔽破毁。为了维持处在凋零之中的寺院与修复破毁的寺院,闽中僧人不得不东游东南亚,在华侨中劝缘募捐,或和当时其他来台发展的闽僧一样,来台劝募和趁机收徒,也是其考量之一。所以,当是有这两者的因素的巧遇,促使正陷於人生困境的张妙禅,在来台闽僧的释良达门下拜师和落发为僧。

    出家後的张妙禅,虽曾对外自称?中年弃儒供佛,航度中国,遍历名山,於佛学院三载,游历五年。归创建狮山金刚寺、台中宝觉寺、两处开山。几架桥梁,开辟道路,济急扶危,仗义疏财,恢宏慧业,无不向前。经於京都临济宗大本山馆长授与开教使之职,并南瀛佛教会教师,亦任圆山镇南学林汉文教授及布教讲师,其弘法利生,难以枚举?。

    不过,他之所能在佛教事业上有所的发迹,除了本身多才多艺、并有亲到中国历练多年的经历之外,当其返台之际,正逢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急欲寻求本地台僧合作的大好良机: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第二任在台布教监督长谷慈圆(1880-1918),於「西来庵事件」之後,监於同样来自日本曹洞宗已在「台北别院」,开办「台湾佛教中学林」,教育本岛僧侣学子或斋堂子弟,於是也仿照办理,地点即在该宗的在台布教总部,位於台北圆山西麓的「镇南山临济护国禅寺」内,开办了「镇南学林」。开办的用意,除了作为台湾僧侣或斋友子弟的中学教育机构,以期建立亲日的临济宗台籍佛教势力。亦想扩大影响,促进中国佛教的革新。其教学课目有:外国语、汉文、地里、历史数学等。因此,当时临济寺住持长谷慈圆,便聘请张妙禅担任?汉文?一科的教学,让其能发挥所长。

    可是,创办人长谷慈圆於1918年12月4日,就因过劳病逝。这对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在台的发展,又是一大打击,促使整个事业几乎陷於停滞的状态。而当时临济寺中较活跃的日僧,是该派担任?开教使?的东海宜诚(1862-1988),因其精通台语,又实际负责「镇南学林」的教务,照理他应和曾任「镇南学林」的?汉文?科老师的张妙禅本人很熟才对。

    但,从相关资料来看,张妙禅并不是他极力拉拢的事业合作者,反而後来在「台中宝觉寺」的住持一事上,他先是将张妙禅的师弟赖耀禅收为门徒,再让其实际担任该寺落成後的首任住持一职。如此一来,张妙禅成了被东海宜诚的打击对象。这对张妙禅来说,当然相当不利。

    此因,当时张妙禅虽有能力於「镇南学林」教?汉文?,在狮头山又有金刚寺为基地。但张妙禅一直未被纳入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正式的僧籍。

    直到1924年5月,他被补入「南瀛佛教会」的「理事」一职时,情况才有了变化。

    由於在日治时代,台湾本岛人最重要的佛教组织,是1921年春由当时的总督府社寺课长丸井圭治郎(1870-1934)所推动的「南瀛佛教会」。但在初期,张妙禅并未被指定为创立委员,或领导干部。

    此一内情不难理解,因当时的丸井,既是主管官员,又是「镇南学林」林长,自然知道在「学林」任教的张妙禅其人,却未特别提携。可见当时张妙禅在他眼中,份量仍嫌不足。

    至於张妙禅的师父释良达比丘,虽也列名(但由徐荣宗暂代)1921年3月2日於新竹证善堂召开的创立协议会,结果,之後出线的创立委员全体名单中,属於新竹区代表只是:周维金、叶普霖、陈清水三人,释良达已被排除在外。1921年4月4日,在万华龙山寺正在成立时,新竹地区指定两名?理事?,仍只由周维金和叶普霖二位担任。

    事实上,「南瀛佛教会」是在1924年5月25日,於台北市召开第四次总会中,以临时动议,通过三名新的理事人选:法云寺林觉力、狮头山金刚寺张妙禅、高雄地区蔡遇氏。但,这是因会中,有两名理事请辞:一位新竹的周维金,一位是台南开元寺前任住持郑成圆。周维金的遗缺,由其兄周田补实。

    另外,曹洞、临济两宗,各在新竹区增任一名理事,因此林觉力(1881-1933)和张妙禅,才同时入选。

    1924年10月,「南瀛佛教会」宣布将在会中设立「布教师」之职。於是1925年4月11日,召开第五次总会的前一天,通过新人事任命,张妙禅被任命为会中「布教师」,却被免去?理事?一职。如此一来,影响力大减。

    反之曹洞宗的林觉力?理事?的身份不变,便握有了主导权,使法云寺派的势力,更行如虎添翼,因而能趁机掌控了桃竹苗三地﹝新竹州﹞此後的佛教发展。

    此一人事的突然变化,加上原属临济宗系统的社寺课长丸井圭治郎,於1924年12月去职,更使妙心寺派的在台发展,倍加不利。

    於是,该派曾任在台布教监督的天田策堂,趁返日述职之时,於1925年5月3日,携张妙禅到大本山,去朝礼和接受派内的新职。当时妙心寺派的管长五叶愚溪,还给予张妙禅隆重的接待,除赠礼品外,也授与新职称,即「开教使」之职。

    不过,张妙禅的此一「开教使」之职,其实只是针对台湾地区的本土佛教(所谓旧惯佛教),才有效,对日本佛教徒或其他地区,则无效。换言之,这只是殖民地佛教的权宜做法,不能准用到其它地区。

    再者,张妙禅的高徒、出身雾峰林家望族子弟的林玠宗,虽未去日本,亦同样被编入该派正式的僧籍和任命僧职。

    另一方面,张妙禅事实上在台湾已是一寺(狮头山金刚寺)之主,此次大本山虽授予他「开教使」之职,虽仍属於宗派的荣誉性质居多;尽管如此,毕竟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当时在台湾,还是高一等的佛教指导者,故「开教使」之职的授予,也的确有提高其声望、和标明来头的作用(即表示他已被视为妙心寺派下的一员僧侣),不能说它完全是虚幻的职称。

    况且,这在日治时代,也是台籍僧侣侪身领导阶层之路。在他之前,像台南开元寺的陈传芳、台北观音山沈本圆等人,也都如此经历过来,相较之下,张妙禅还是步伐慢了一些。

    不过,此一来得似乎太晚的荣誉确认,对张妙禅的派下来说,实际上作用不大。

    此因,其门下僧徒,原应在确认之後,更向张妙禅亲近才对,居然反向发展,脱离师门,到大陆寻求新的宗派认同:其两大门徒林玠宗及施斌宗(1911-)相继改宗出走;甚至连张妙禅本人,也一度逃离台湾,远渡海外──在南洋、印度等异域──流浪数年,才返回他的故乡,并於新竹州竹东郡北埔庄南浦地区,另辟北埔金刚寺,作为其容身和?藉艺弘法?的「核心道场」。

    因此,他是日本殖民时期本土僧侣法派与日僧法派系统结盟後,又遭到崩解下场的典型例子。

    然而,整个事情之所以会朝向负面方向的发展,事实上张妙禅个人的戒行有污,亦是一大因素,特别是情色的问题,更是他的事业致命伤所在。而其中过程的风风雨雨,在数十年後依然流传不已。  

    中文关键字: 张妙禅 , 客籍 , 艺僧 , 崩解

    英文关键字Zhang Miao Chan , Hakka origin , Art Monk , Collapse

    参考资料

    1. 徐寿,《台湾全台寺院斋堂名蹟宝监》,台南:国清写真馆,1932。
    2. 江灿腾,《台湾佛教发展》,台北:五南,2009。
    3. 江灿腾,《日据时期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台北:南天,2001 。
    4. 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台北:南天,1997,二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朱自清
下一篇: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