佾舞
2011-12-03 14:33:30   来源:   点击:

    佾舞

    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相传为孔子的诞辰,爲了纪念至圣先师有教无类的精神,世界各地的孔庙皆举行祭孔大典(释奠大典),并於祭典中呈献佾舞,佾生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舞於丹墀。以龠、翟为道具的舞蹈,这种舞蹈形式最早见於《诗经》 记载;「刺不用贤也。卫之贤者。仕於泠宫。皆可以承事王者也。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廷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舞蹈者在日正当中,表达他怀才不遇的心境。上文明示,这种舞蹈称做「万舞」并非佾舞。「佾」是行列的单位,自古以来,祭祀舞蹈中舞者人数的多寡,意味着被祭祀者德行的高低,「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八八六十四人的最高荣耀。换言之,这是社会对已经逝世的政治领导人物,个人风范与道德修养的评估模式。依《礼记。乐记》记载: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知有德者。德盛而教尊。五榖时孰。然後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故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

    上文描述古代的政教规则,舜是英明的帝王,他叫夔作曲,并将夔所创作的曲子,赠与他认为贤能的诸侯,当这首曲子在诸侯的封地演奏时,舜就观察这个封地的人民参与这场乐舞活动的意愿。舜认为,诸侯治理封地时,人民如果对生活还算满意,自然就会自发性的出来参与乐舞活动,如此,参与舞蹈人数较多的情况,舞蹈者之间的距离就比较短,反之,人民生活困苦就不会出来参加舞蹈活动,舞蹈参与人数少,队伍行列的距离就比较长。舜认为舞蹈参与人数的多寡,足以反应政治人物德行的高低。政治督导阶层也可依此,判断社会领导者的功绩。这种习俗如何转换延伸,已不可考,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诸侯破坏这种以乐舞人数多寡平定政治人物德行高低的体制;「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批评当时的鲁国大夫季桓子,八佾是天子的乐舞,周朝以周公功大,而赐鲁以天子礼乐,舞於祖庙,但季桓子并无大功德,却在家庙的中厅呈现八佾舞 。孔子崇尚周文,提倡礼乐制度的施行,对当时的诸侯在祭祀中,不依循社会的准则举行祭祀活动,混淆视听,提出强烈的评论。孔老夫子在「礼崩乐坏」的时期所坚持的,不外乎政治人物道德修养的评量,须具有社会的公信力。对照历史流程,政治人物品德对社会的影响力,以及政治权势使人腐化的事实,孔老夫子的远见,历久弥新。後世尊称孔子为「素王」,以八佾舞蹈祭祀孔子,其深层的意涵,由此可知。

    台湾的佾舞沿袭自清朝。日据时期,日本人曾将祭祀的礼乐改为日本的神乐,但台湾光复後,地方仕绅立即恢复原有传统。以台北孔庙为例,传承团体为崇圣会,会员大多参与祭典,佾舞传承者卢川先生任教於大龙国小,大龙国小紧邻孔庙後门,卢川先生年年训练佾生参与释奠大典,卢川先生退休前将佾舞传承的责任传给陈政冠老师,陈政冠离职後又将此责任传给庄汶浈老师,其中传承过程佾舞亦有所修正,第一次修正是民国五十五年,大陆兴起文化大革命,故总统亦觉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民国五十六年七月成立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并邀请音乐舞蹈专家庄本立、刘凤学等修订孔庙之佾舞。刘凤学教授以其在日本观摩日本雅乐的经验,并依明代《南雍志》的图谱对佾舞做过部分修正。民国五十九年又由文化大学当时的助教,伍曼丽、吴丽华、赖玉琪等三人共同修正佾舞动态。近年来,佾舞的形式改采方豪教授提供的《頖宫礼乐疏》的舞谱,後又因为庄汶浈老师师承陈玉秀老师的雅乐舞,佾舞的动态结构又以雅乐舞的「中心轴」为主要的身心训练基础课程。

    目前,全省各地孔庙释奠大典中佾舞的传承,伴奏音乐以台南孔庙较含古意,台北佾舞已大成乐章为主声势较为严肃。每年所行的佾舞为六佾,即六乘六共计佾生三十六人,佾舞的呈现共分,初献、亚献、终献三段。

    参考资料

    1. 《诗经今释》,沈英森,1992,大夏出版社出版,台南。《毛诗郑笺旄丘四章章四句》中「刺不用贤也。卫之贤者。仕於泠宫。皆可以承事王者也。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廷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2. 《论语集解。八佾第三》,魏何晏,1989,新兴书局有限公司,台北。「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按:孔子批评鲁国大夫季桓子,八佾是天子的乐舞,舞於祖庙时,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周朝以周公功大,而赐鲁以天子礼乐,但季桓子并无大功德,却在家庙的中厅呈现八佾舞。
    3. 同上
    4. 陈玉秀专访,卢川、庄汶浈,1962至2006年。
    5. 林勇成,《台湾地区孔子庙『释奠佾舞』之研究》,2001,私立中国文化大学舞蹈研究所硕士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世纪当代舞团
下一篇:中国文化大学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