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七字调】

【七字调】
2011-12-03 16:03:55   来源:   点击:

    台湾民间的「俗谣之王」,也是念歌说唱主要的唱腔曲调之一,更是歌仔戏最具代表性、不可或缺的一个唱腔曲调。一般称【七字仔调】,简称【七字仔】(tshit4-ji7-a2)。

    基本上唱词每段4句,每句7字,结构与旧诗的七言绝句相同。不过演唱者为了修饰旋律,或使节奏更加生动自然,常会加入无特别意义的虚字(如:啊、吗、哪、喂等)和修饰性的衬字,因此,一句唱词超过7个字的情形,屡见不鲜。每段【七字调】唱词,通常在每句句尾都要「罩句」(押韵),俗称「四句联」。唱词中的7个字,均以前4後3(4+3)方式构成,前4字为前半句,後3字为後半句,前半句与後半句之间,通常句读分明,很少一口气7个字唱完。

    【七字调】旋律,不论唱腔或伴奏的句落结构,都有相对较为固定的规范可遵循,而且骨干及落音多为羽(La)、角(Mi)两音;但【七字调】的演唱一般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延续,并不依赖某一固定曲谱,因为它的唱腔旋律动向,基本上都在句落结构与骨干、落音的规范下,顺着唱词声调的抑扬顿挫去发挥。除了前述规范,演唱者心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音高和节奏存在。内行的演唱者往往可以按照唱词的声韵变化和情感表现依字行腔、以腔传情,自由地根据唱词,编出旋律不同的【七字调】,功底深厚的演唱者,甚至能随着剧情发展,即兴地编词编腔(唱腔旋律),且能唱得字正腔圆,让旋律既有音乐性又能表现唱词的声韵和情感。

    【七字调】具有一曲多用、一曲多变的特质。在歌仔戏中,它几乎是个无所不能的万能唱腔。民间艺人经常透过速度、音区、句落结构、唱奏型态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情感:

    一、速度的变化

    一般的叙述用中板;愤怒、着急或兴奋时用快板;抒情或感伤用中慢板;失意或悲伤时用慢板。但是一段【七字调】的4句唱词,不一定只表现一种情感,中途改变速度的唱法,也十分常见,可以由慢转快、由快转慢、慢→快→慢,或快→慢→快。至於不同一段唱词之间的速度变化,种类更多,几乎各种快慢变化的组合与衔接都有可能。

    二、音区的变化

    为了适应演唱者个人音域或角色与情感表现的需要而有不同音区或不同定弦的高低腔位与腔韵的变化,包括〔七字高腔〕、〔七字中腔〕、〔七字低腔〕等。

    三、句落结构的变化

    除了最常用的典型51小节、结构完整的【七字调】与省略前奏、叠句(歌仔尾)、尾奏的【七字调】之外,民间艺人常在伴奏的呈现方式做变化,例如:省略前奏、省略间奏Ⅰ、省略间奏Ⅲ、省略间奏Ⅰ和Ⅲ、省略间奏Ⅱ和Ⅲ、省略所有间奏的【七字连】、只唱前两句【七字仔上爿】、只唱後两句的【七字仔下爿】等,各式各样,不胜枚举。

    四、唱奏形态的变化

    包括伴奏只演奏前奏、间奏和尾奏,唱腔出现时,伴奏即全部停止的【七字清板】;将部分唱词改唱为念的【七字仔白】;将伴奏旋律填上唱词,而与原有唱腔部分形成对唱的【七字联弹】(七字仔连空奏)。此外,【七字调】亦可透过板式的变化,以表现各种不同的场景与情感。

    【七字调】的伴奏,使用的乐器包括:壳子弦、大广弦(大筒弦)、台湾笛、月琴等四种乐器,其中以壳子弦演奏主旋律。伴奏旋律包括前奏、间奏、尾奏及随腔伴奏。随腔伴奏部分,手法因人而异,虽有多种变化,但总以能衬托唱腔为原则。前奏、间奏、尾奏因不必迁就唱腔旋律,因此比较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模式,但每个伴奏者都可以在一定的规范内,依演唱的速度、情感,自由地即兴加工变化。

    中文关键字: 歌仔戏 , 说唱

    英文关键字Gua Theatre , Narrative Song

    参考资料

    1. 徐丽纱。1987。〈台湾歌仔戏唱曲来源的分类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研究所。
    2. 徐丽纱。1991。《台湾歌仔戏唱曲来源的分类研究》。台北:学艺。
    3. 徐丽纱。1992。《从歌仔到歌仔戏—以「七字调」体系为中心》。台北:学艺。
    4. 徐丽纱。1996。〈台湾歌仔戏哭调唱腔的检析〉。收於《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编辑委员会编。台北:文建会。
    5. 徐丽纱。1997。〈台湾歌仔戏音乐一百年〉。收於《音乐台湾一百年论文集》。陈郁秀编。台北:白鹭鸶文教基金会。
    6. 张炫文。1982。《台湾歌仔戏音乐》。「中华民俗艺术丛书」4。台北:百科文化。
    7. 张炫文。1997。〈台湾的歌仔戏〉。收於《音乐台湾一百年论文集》。陈郁秀编。台北:白鹭鸶文教基金会。
    8. 张炫文。1998。《歌仔调之美》。「传统艺术丛书」2。台北:汉光文化。

    延伸阅读

    1. 徐丽纱。1987。〈台湾歌仔戏唱曲来源的分类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研究所。
    2. 徐丽纱。1991。《台湾歌仔戏唱曲来源的分类研究》。台北:学艺。
    3. 徐丽纱。1992。《从歌仔到歌仔戏—以「七字调」体系为中心》。台北:学艺。
    4. 徐丽纱。1996。〈台湾歌仔戏哭调唱腔的检析〉。收於《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编辑委员会编。台北:文建会。
    5. 徐丽纱。1997。〈台湾歌仔戏音乐一百年〉。收於《音乐台湾一百年论文集》。陈郁秀编。台北:白鹭鸶文教基金会。
    6. 张炫文。1982。《台湾歌仔戏音乐》。「中华民俗艺术丛书」4。台北:百科文化。
    7. 张炫文。1997。〈台湾的歌仔戏〉。收於《音乐台湾一百年论文集》。陈郁秀编。台北:白鹭鸶文教基金会。
    8. 张炫文。1998。《歌仔调之美》。「传统艺术丛书」2。台北:汉光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台湾流行音乐最佳百张专辑》
下一篇:《台语创作歌谣集10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