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临秋
2011-12-03 16:53:38   来源:   点击:

    李临秋,1909年生於台北牛埔庄,(现在双连附近),自幼受父亲教诲,毕业於台北市大龙峒公学校,由於父亲四处为人作保,财产被查封,李临秋16岁进入「高砂麦酒株式会社」(现建国啤酒厂)当三个月一聘的临时工友,後转入永乐座戏院当「茶房」。

    默片时代,解说剧情需要「辩士」和三人一组的「乐队」,当时最有名的「辩士」是詹天马,乐队则以王云峰为主。李临秋喜读诗书,受詹天马鼓励开始写剧本和本事,「剧本」就是将电影的口白、音效誊写出来给辩士和乐队,以供解说时参考。「本事」即电影剧情大纲和歌词,当时看电影的观众都会拿到一张电影「本事」,藉以了解剧情。职称也从「茶房」升格为「文书」。

    1934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张织云主演的「忏悔」在台北永乐座上演,李临秋就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写词,洋琴高手苏桐谱曲,纯纯主唱,古伦美亚唱片发行。他写过的电影宣传曲有<忏悔>、<倡门贤母>、<人道>、<一个红蛋>……。他的第一首台语创作歌谣是1933年完成,流传至今的<望春风>。1938年和邓雨贤合作写出<对花>、<四季红>等名曲。

    终战後,成立「永乐影业社」拍摄电影过三部电影:「桃花乡」、「摇鼓记」和「沉香扇」,因票房失利歇业。1948年春节期间,「台北市电影戏剧促进会」,为了增进会员情谊,特别在台北市迪化街永乐座戏院举办「春节会员游艺会」,由「永乐胜利剧团」演出「破网补情天」舞台剧,李临秋作词,王云峰作曲的<补破网>,便是这出舞台剧的主题曲。

    这首<补破网>经常被用来隐喻国民政府来台,接连发生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後,台湾人民敢怒不敢言,文化工作者也像阉鸡一样叫不出声,整个台湾社会已经「破糊糊」,由於歌词中「渔网」和「希望」的台语音相同,意指需要全国同胞大家提起针线,一针一针,共同来缝补社会的破网。

    事实上,当初李临秋创作这首歌的初衷,是因情场失意,懊恼不已之余写下这首歌,由王云峰谱曲,试图挽回这段感情,歌曲写好後,李临秋还聘请乐团和歌手到这名女子住处演奏,唱出这首<补破网>,希望女子能够回心转意。1979年病逝,享年69岁。

    参考资料

    1. 采访李临秋儿子李修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李碧华
下一篇:李贵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