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史实:杜甫并不穷 草堂实为豪宅

2020-11-03 18:40:32 作者: 被&ldqu

  笔者曾去杜甫的出生地河南巩县、安葬的墓园和生活过的成都草堂看过。每处看罢,心里都会想:杜甫家里当年真的穷得只能住破草房?杜甫曾在长安呆了10年,与今天许多“北漂”一样,杜甫也想在京城混出个模样来,也想当大官、发大财。于是,他选择当“西漂族”,来到长安(今陕西西安)打拼。

  但杜甫运气不好,只做过小官。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因为有才、敢说,杜甫曾在“唐中央部委”工作过——任左拾遗,后人称他为“杜拾遗”就是这原因。“拾遗”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就是给皇帝和朝政提意见、挑毛病的闲差,很多情况下就是个摆设,可杜甫还真以为自己是个官,直言进谏,结果惹怒了唐肃宗李亨被贬华州(今陕西华县)。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年底,杜甫来到了成都,做节度使参谋,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里。杜甫在寺里没住多久,便打起了建私宅的主意。在唐朝,尚没有今天搞房产开发的概念,地皮也不值钱,所以次年春杜甫便在城西七里、风景不错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开始建房。

  杜甫先是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株大树下建了一间茅屋,这就是以后成都草堂的雏形。能自己找地皮建房,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关系,谁敢想?果然,杜甫盖房的消息甫一传出,他在朝中做官的高适、严武等朋友便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的表弟王十五来看望他时,还送来了盖房资金,“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盖房子的同时,杜甫又向各处朋友求供果木树苗,清单如下——

  向萧实要100根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肖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向曾做过绵竹令的韦续索取绵竹县的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向何邕要蜀中的桤树苗。

  向果园坊园主徐卿索求果花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诣徐卿觅果栽》)

白居易

网络配图

  向韦班要松树苗:“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显然,杜甫盖房子不只地皮没有花钱,连美化环境的花草树木也不用掏钱去买,都是他人提供的。

  “有竹一顷”“乔木参天”的杜甫草堂是破茅草屋还是豪宅别墅?

  读者可以想一想,如果杜甫盖的真是普通农家草房,和今天大家在成都公园内看到的那样,需要如此兴师动众、大动干戈吗?有必要向各路朋友要这要那、惊动一大圈人吗?果木花草,野外多着呢,找点来栽栽就行了。

  由此可以推断,杜甫当年盖的并不是普通的房子,而应是豪宅或是别墅级建筑。这并非凭空猜测,而是有杜甫自己的诗为证:“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诗中所写的宅院,能是简简单单的“草堂”、破房子吗?

  接下来,杜甫又不断扩大“别墅区”,在广泛种植桃树后,草堂由一亩增至五亩;桃林建成后,又营建了竹林、桤林。而且,杜甫在《凭何邕觅桤林栽》诗中给出了具体数据:“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也就是说,桤木林的占地有十亩之大。那么竹林又占地多大?一顷(百亩)之广。《杜鹃》诗中说得更直白:“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这样的地方能是一般穷人住的?算不算别墅?这恐怕比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更令人神往吧!

  对草堂的工程质量,已故历史学家郭沫若曾作过考证,他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认为,杜甫草堂的茅草应有三重,这表明屋顶曾翻修过两次:“一般地说来,一重约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

  由此可见,杜甫当时的生活和经济状况并不糟糕,他的“贫穷”实是后人对他当时生存状况的误会。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所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乃是房顶被大风刮坏后的写实,可我们却误以为他当年的生活很悲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