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最勤奋博学的皇帝是谁?

2021-01-24 02:15:09 作者: 中国古代史上

  康熙自幼留心地学及制图学。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每到一处都作实地考察。当他行军至北部沙漠时,见其中有螺蚌壳,因悟此地上古时为泽国,“水退而雍沙”。

  关于磁偏角,宋人沈括已有发现。但康熙比沈括更进一步指出各地偏角都有不同,且偏度大小亦不固定。他还指出,用指南针虽不能定正南,但可通过测量日影而定;因一天之内日至正南,影必最短。当然,用偏角校正磁针亦可定出正南。

  康熙在地学方面的最大功业,是厘定并实施用西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测绘工作,这是世界测绘史上的重大事件。1690年与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他想了解俄国使团来华所经路线;但打开西方地图一看,他发现关于亚洲及中国部分简略不详、标绘粗漏。于是他决定,用科学方法对中国版图进行一次实际测绘。

  这时他已掌握实用几何学及大地测量学知识,在南北巡视时又实测过各地经纬度,积累了实际经验,有资格担任这次大规模测绘的决策者。1708—1716 年,他派出中西人士组成的测绘队伍分路至各地,以 641处作为测量网点在全国完成三角测量。1717 年各路测绘队齐集京师,再进行汇总。经康熙审定后,绘制成《皇舆全览图》及各省分图。这次科学测绘统一了长度单位,但发现子午线 1°的长度南北不同,证实了地球为扁球形。

  像这样大规模的测绘,在欧洲从未做过,可谓空前壮举。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各国东方地图的绘制,大都以《皇舆全览图》为依据,只作微小修正,因而此图具有世界影响。

504b32aagc8020d8909f8&690.jpg

  康熙在兵平定“三藩之乱”、统一祖国和防备北部边患的过程中,对火器技术相当注意。1674 年,他下令南怀仁“尽心竭力,绎思制炮妙法”,此后两年铸成大炮120门,皇帝亲率百官莅临京郊卢沟桥炮场观看演放。1680 年再铸造大炮320门于同地试炮,谕八旗炮手240名随去,“学习正对星斗之法”。康熙放下皇帝架子,再诣现场观看,旋于卢沟桥炮场对炮手给予赏赐,授南怀仁工部右侍郎衔。南怀仁因进呈《神威图说》,“谨备理论二十六,图解四十四。”从此清代正规军以此重型火器更新装备。

  康熙更出己意,下令铸造他所设计的供骑兵使用的小型铜质野战炮及轻型三脚炮架(这是他在亲征准噶尔的战役中,总结实战经验后构思出来的实用火器),传谕各骑兵练习使用。

  康熙中期以后,战事较少,史称盛世,火器技术仅用作娱乐表演。皇帝这时在宫内外亲自点燃复杂的烟火,与民同欢,大概也是康熙自己设计出的。据张诚记载,1690 年 1 月 12 日夜,在畅春园看到由皇上点燃第一支火箭,飞出后引燃另一架烟火,这架烟火中又飞出第二支火箭;再触发第二架烟火,射出第三支火箭。几架烟火犹如机器,连环发射,顿时空中光焰耀目,犹如流星点点,使西洋人赞叹不已。

  康熙还是一位农学专家。他曾在北京丰泽园(今中南海)内辟出几亩水田,亲自种稻。有一次,他在田内发现有一颗稻子提前两个月早熟,且茎杆高大,遂留种。待次年种下,仍是早熟,从此生生不已。该米色微红,气香,又早熟,后在南方推广,可一年两熟。由他亲自培育出的优秀稻种,称为“御稻米”,他“四十年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

  他的这一突出贡献,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称赞。达翁写道:“甚至皇帝还自己亲手进行选择,因为据说‘御(稻)米’是往昔康熙皇帝在一块田地里注意到的,于是被保存下来了,并且在御花园中进行栽培,此后由于这是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唯一种类,所以变成为有价值的了。”

  康熙还根据宋人的《耕织图诗》,参照当时资料著成《御制耕织图》,收载耕图及织图各 23 幅。他对每图各赋一诗,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耕具及纺织技术情况。此书图绘精美,诗句通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康熙还发起臣僚,将明人王象晋所著30卷的《群芳谱》加以扩充改编,于1708年编成《广群芳谱》100卷,由他亲自写序,表示他提倡研究植物学。

  大约是在1690年前后,康熙身体偶感不适,因此对医学又发生兴趣。他要求白晋、张诚等人用西洋医学讲述致病原因及药物用法,并与他们讨论脉学。这使传教士们得以后来向欧洲通讯中介绍中国脉学。康熙还研究了消化、营养及血液循环学说,并与中医理论作了比较。

 

  同年,康熙还下令在宫内建立化学实验室,以巴黎皇家实验室主任拉沙的《皇家药典》为参考,用西法制药。他亲自观看操作过程。他还将药物赐给皇子、内大臣甚至侍卫。

1099159784072533269.jpg

  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再服西药金鸡纳即奎宁而奏效。由此他带头提倡此药,使之在中国普及开来。

  种痘法是中国发明的,但当时有人还不习惯于种痘,康熙于是强令全面施行。他事后回忆说:“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这种断然措施是完全正确的。

  在研究西医病理学时,自然会涉及生理解剖学。因而,由白晋及另一法国人巴多明,进讲法国科学院院士韦尔内的解剖学著作,及丹麦解剖学家巴托林的论著。康熙将其中插图与宫内所藏标有经络的铜人模型作了对比,发现中西关于静脉的描述略同,但铜人模型没有动脉及血管。此时他已掌握哈维血液循环学说。他下令将这方面的材料整理成书,分藏北京文渊阁、畅春园及承德避暑山庄,还允许其他人入库查阅。

  康熙的养生之道,在《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可吸取的东西。比如,他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序。他写道:“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以及衣着洁净,室内温馨;饮酒有度,药补慎用;清虚栖心,神静心和。清虚栖心,神静心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