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她的死真的和慈禧没有关系呢

2022-09-17 17:23:22 作者: 慈安太后到底

  还不知道:慈安到底是什么死的读者,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一部分影视作品中和个别清史研究员的眼中,慈安虽忠厚老实,却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傀儡太后,是一个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的一个人,但是,这样的看法未免太偏颇了。事实上真实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慈安在一个锦衣玉食、天生就能享受荣华富贵的大家族中长大,又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学识呢?所以,说慈安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是完全没有依据的。关于慈安太后的死因,野史都将罪责归咎于慈禧。那么,谋害慈安的凶手真的是慈禧吗?

  笔者看来这种说法只是坊间传言罢了,并不具备真实性。

  根据当年的宫人回忆,慈安太后性情怯懦,极少与人争斗,遇到争执总会首先做出让步,并不会招惹慈禧。况且,在慈安太后去世时,慈禧的在朝廷的地位已不可撼动,根本不存在威胁其地位的政敌,所以,慈禧根本没有谋害慈安的动机。

  光绪七年初,四十五岁的此案太后离奇的死在后宫。也正因这位比慈禧小两岁的听政太后去世,至此,原本由两人做主的垂帘听政变成慈禧一家独大。由于,慈安之死慈禧获益最大,所以,当时的舆论均指向慈禧,文武百官对此议论纷纷。

  慈安离世前,慈禧身患重病,御医院的太医们对慈禧的恶疾苦无良策,治了很久都没有疗效。慈禧在病榻上召集各地名医进京,无暇顾及朝政,朝中大事只能由慈安代为打理。三月上旬,慈安照例接见军机大臣,处理军事要务,此时的慈安身体安然无恙,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妥,只是脸颊有些发红罢了。

image.png

  谁也没想到的是,在召见了军机大臣第二天 后,慈安便因感染风寒卧床不起,当天晚上就一命呜呼了。慈安的怪病发作得如此迅速,难免会让人觉得其中有猫腻。

  文武百官对身体硬朗的慈安为何会暴毙身亡大为不解,当时的军机大臣左宗棠听说慈安去世的消息后,捶胸顿足,说道:“昨天早上见到太后时,太后的身体还十分清朗,哪像是身染重疾的人?即便是得了重病,又为什么发作得这么快呢?”

  有了左宗棠的这番话,朝中百官对此事更是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应运而生,人们根据掌握的微妙线索,对慈安太后的死因进行推敲。更有甚者脑洞大开,不断用臆想解读关于慈安受到妒忌被谋杀的过程,随着各方舆论的添油加醋,慈安的死因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image.png

  在此,笔者总结了关于当时流传的慈安死因,大体分为两种说法:

  其一、为满清政府官方解释的“病故寿终说”。

  清史《德宗实录》是这样记载的:“初九此案太后感染痢疾,第二天病情加重,晚上的时候逐渐神志不清,精神涣散,已到了弥留之际。”按照清政府的官方说法,慈安太后的确是感染了恶疾匆匆离世,这种说法也被写进慈安的《遗诰》中,公诸于众。

  之所以民间根本不相信这套说辞,还是因为这段记载是在慈安死后慈禧的说法,《遗诰》也是由慈禧主持发布的,所以,老百姓质疑它的真实性,也间接将慈禧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部分民众认为这就是慈禧为了杜悠悠之口而捏造的假象。

  其二、就是“慈禧谋杀说”。这种说法根据慈禧的杀人手段分为几类:

  首先,便是慈安被慈禧逼死,清朝野史记载,两位太后共同打理朝政,慈安太后对权势毫无兴趣,并不希望独揽政权,慈禧则不同,她权欲熏心,每天都盘算着如何夺权。所幸在慈安的维持下,二人之间并无间隙,慈禧几次想找茬慈安毫无破绽。

  因为,光绪七年时慈禧染上重病,不能下床,朝政只能由慈安一人打理,使慈禧心里十分不痛快。

  某日,慈安来探望慈禧,慈禧躺在病榻上冷嘲热讽,诬陷慈安滥用先帝嘱托,独揽朝政,语气非常激烈。宽厚的慈安对此非常气愤,由因为性格老实未能与慈禧辩论,心里恼恨交加,回到寝宫便吞下鼻烟壶自杀了。

image.png

  还有一种说法是慈安被慈禧派人下毒谋害。《崇陵传信录》中便有这样的记载:咸丰皇帝驾崩前,曾秘密召见慈安,给慈安留下一份遗嘱,让她以后要牢牢监视慈禧,倘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大家相安无事,若慈禧包藏祸心,则将这份诏书公诸于众,联合大臣除掉慈禧。

  慈安非常善良,不想因为这份遗嘱影响自己与慈禧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咸丰死后找到慈禧并将这件事向她坦白,并且,当着慈禧的面烧毁遗嘱,希望两人能和睦相处。慈禧听说这件事后大为震惊,当即对此案感激涕零,慈禧虽表面上对慈安鼻涕一把眼泪一把。

  但是,此时的慈禧心中已经在盘算着如何除掉慈安。光绪七年慈禧卧病在床,感觉自己时日无多,索性派人在慈安的点心中下毒,先下手为强,将慈安太后除之后快。关于慈禧谋害慈安一说,均出自坊间传言亦或是民间野史,这些记载的细节十分清晰,就像是作者身临其境一样。

  不过,这类记载越是生动,其可信度越低。我国史学家谢国桢先生曾这样说道:“但凡不是官方发布的历史书籍,而是由民间文士或是寒门学子编撰的见闻故事,都算是野史。”由此可见,野史的参考资料十分有限,均为传言传说,不像正史借鉴了大量历史资料,所以权威性几乎为零。

  其次,民间文士们写的东西都有一定的艺术色彩,且其中融合了作者大量的主观因素,在记载某些事件时难免会掺杂个人情感。野史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三人成虎”,口耳相传之间添油加醋,越来越脱离事实。

  关于野史中记载慈禧谋害慈安太后一说,一经公布便有史学家站出来发表质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