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鼻祖皇甫谧第二故乡新安为何会在“河南义马礼召”

2020-10-19 15:29:29 作者: 针灸鼻祖皇甫

况且,通过对新安、渑池、义马等地村名查询,唯有义马有个“礼召”村,其他地方均无“礼召”之名。根据史料考证,皇甫谧终其一生(公元215——282),在义马礼召生活了四十三年(公元230——公元274年,其中255——256年归还本宗在甘肃灵台)。

据此,可以基本认定义马市礼召村为皇甫谧徙居新安的居住地。

(四)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的义马地理文化元素

“洞明医术,遂成其妙”。皇甫谧撰集的《针灸甲乙经》是世界医学名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该书集《黄帝内经》中《素问》、《九卷》(即《灵枢》古名)、《明堂》三书中有关的针灸学内容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撰集成书。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曰:“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皇甫谧历时26年(公元256—282)撰述的《针灸甲乙经》卷一至卷六为中医基本理论和针灸基础知识,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腧穴主治。卷一主要论述人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与肢体五官的关系等。卷二论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标本、经脉的循行路线和发病情况以及骨度、肠度等。卷三为腧穴主治部分,共厘定了腧穴349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300个),并采用分部依线的方法,划分了头面、颈、胸、腹、四肢等35条线路。详细叙述了各穴的部位、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卷四叙述了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具体内容,重点论述了四时平脉与脏腑病脉、死脉以及三部九候的诊断方法。卷五为针道,详述了九针的形状、长度和作用、针刺的手法和补泻的方法、针刺的禁穴与禁忌等。卷六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主,论述了生理与病理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从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内、外、妇、儿等科,尤以内科为重点,涉及多种病证,在治疗方面,书中介绍了晋以前针灸治疗各种疾病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全书共列腧穴主治800多条,为后世针灸治疗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针灸甲乙经》的腧穴和腧穴主治部分保存了已失传的《黄帝明堂经》的内容。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在其《针灸甲乙经》校注、《黄龙祥看针灸》《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中均提到,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中医针灸学的奠基之作,皇甫谧结合《素问》《九卷》《明堂》撰集而成的《甲乙经》是中医针灸学史上的里程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李鼎曰:“《甲乙》以《明堂》为贵,《明堂》赖《甲乙》以传”。

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一《十二经水第七》中载曰:“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渑水,今统称涧河,自渑池东来,流经礼召村北,河北便是新安故城。在《针灸甲乙经》卷三中有三个以地名命名的穴位异常重要,分别是天池穴、云门穴、石门穴。天池在今渑池县天池镇。云门在今渑池县韶山,有云门寺,石门为今之义马市石河上游石门村。如上文所考,魏晋时云门、天池均在新安故城管辖范围。由《针灸甲乙经》衍生而出的人体面部分诊区中,有驿马区和仙崖区。驿马,为义马古地名。仙崖为今义马市千秋古村(千秋亭)南之仙崖山,与礼召村之蒿梨山比邻而居,西距礼召村约1.5公里。

本文作者亲临义马地区、和义马附近的这些有关地名,进行详尽的地理环境考证,均印证了《针灸甲乙经》中这些穴位名称上的地理称谓。这正如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把自己的生卒地灵台地名属性(朝那镇三里村皇甫湾、独店镇张鳌坡村皇甫谧墓)作为人体“手三里穴”一样,融入了深厚的故乡情结。由此可见,当时的新安,即今天的义马,在皇甫谧本人心里所占的分量之大。

(五)

皇甫谧文化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