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织布机搬到抖音,吸引10万年轻人围观

2021-06-11 10:43:57 作者: 他把织布机搬

正是这种独特的结构,让罗这种织造方法能够形成天然的纱孔,从而达到质地轻薄、通风透凉的效果,成为了古代王公贵族最青睐的高端面料之一。

“唐人浮夸,所以喜欢艳丽的配色;宋人偏爱风雅,所以大多是单色暗纹罗;到了元代,统治者就喜欢用金丝来强化权势地位……”

无论如何,穿越数千年的历史,“罗”都算得上是一种高端奢侈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这种象征中国古代先进生产力的文化瑰宝,手艺人们不愿意让其淹没于历史之中。

朱立群边走边讲,对罗的历史及其在各朝各代的演变特征如数家珍,甚至说着说着就自己埋头研究起了展品,全然忘了身边还站着几位聆听者。

所谓“传承人”,势必先扎实做好“承”,才有底气继续“传”下去。

显然,朱立群对织罗这件事,“承”近半生。

19岁的他在苏州吴县丝织厂埋头苦干,39岁的他下海创业苦心经营,59岁的他把自己关进“小黑屋”复制出土文物……流转的是40年如梭岁月,而不变的是,织布机上穿梭而过的对织罗的热忱。

木心说,过去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像朱立群这样的手艺人,则是倾尽一生将一事做到好。提起自己在业内的“地位”,向来低调朴实的朱立群显得分外自信。

“至少在国内,我的罗是做得最好的,这一点我绝对敢说。”事实也正是如此。朱立群不仅是非遗传承人,收获的荣誉称号更是不计其数,奖杯、证书摆满了走廊。

故宫、国家宝藏以及各大博物馆科研机构都曾找到朱立群寻求合作。 而罗的魅力也在朱立群扎实谨慎的“承”之下,顺理成章地“传”了出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千年轻纱罗,半世织罗人。

销路受阻,在兴趣电商上找到非遗的“未来” 

“守艺”容易,“传艺”难。尤其是将一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制作工人们养家糊口的生意,更是难上加难。

和每个创业者一样,经营,一度成为萦绕在朱立群头上的难题。

早年间,国内对于这类传统面料的需求量没那么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朱立群工厂80%以上的订单都是出口国外。

但这几年,国外对于罗制面料这类“奢侈品”的需求日益降低,加之去年疫情的打击,海外出口这条销路几乎进入了死胡同。

销量下滑的情况为朱立群小小的工厂蒙上了一层业绩阴影。“巅峰时期我们工厂有150多人,现在只剩下五六十人。”

朱立群意识到,必须谋求转型。而就在他苦苦拓展销路的时候,转机出现了。他发现国内逐渐掀起了一股汉服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自发钻研有关古代服饰文化的一切。

他发现抖音上有大批的年轻人热衷古风,尤其是汉服,很多人为了一件好料子的汉服不惜投入几千甚至上万。不仅如此,抖音上与汉服相关的优质短视频更是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