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盛世大唐的永世之耻

2020-07-18 04:27:08 作者: 渭水之盟——

虽说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作为中国历史上辉煌盛世的大唐一直都是战无不胜、四海咸服,但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国力攀登到封建王朝顶点前的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也曾如过去诸多王朝一样遭受过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胁迫。

唐高祖统治后期,就在唐朝内部围绕皇位继承的矛盾激化、呈现动荡局势的同时,野心勃勃的颉利可汗带领下的东突厥也将窥视的目光转向了富饶的中原大地,想要效仿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中原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踏着兄弟的尸骸、在父亲无奈的禅让下正式登上了帝位。然而,还没等此时加冕为天子的李世民高兴太久,同年八月早已虎视眈眈的东突厥部落趁着唐帝国权力交接的混乱之际,大举南下肆虐,甚至将兵锋直指唐帝国的心脏——长安!

其实早在隋文帝杨坚在位时,中原政权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位踏着柔然的尸骨崛起的新任草原霸主。南北朝时期,分裂的北齐北周尚且保持着对这位草原霸主的敬畏,通过金银珠宝贿赂、和亲的方式保持着三方脆弱的平衡。但当雄才大略的杨坚一统北方后自然选择彻底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公元582年,当突厥想要再次蚕食北方的边境线、打草谷时,老辣的杨坚除了在正面战场上以军事手段大败突厥外还利用政治权术挑动突厥内部的斗争,使得曾经盛极一时的突厥各部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保证了北方边境数十年的平定。奈何“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庞大的隋帝国就那样二世而亡,中原大地再次陷入了分裂动荡。

面对中原零零落落的诸侯,北方的突厥再次得到喘息和壮大之机。

说从山西太原起兵的李氏政权没有注意到北面这个庞然大物无疑是对李渊、李世民等一代雄主的侮辱。早在唐高祖李渊起兵时,就遵从了大臣刘文静意见,和好突厥,并亲自写信与突厥始毕可汗联系。双方在展开边境互市、互惠互利的同时约定“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以此保证李氏政权征战中原时的后方稳定。

然而,国与国之间终究是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新兴的唐王朝始终防范着北方的突厥,而北方的突厥也始终觊觎着中原的花花世界。正如前文所说,得知唐帝国的中枢权力变更的颉利可汗立即发兵十数万大举南下,大军直接驻扎在了为后世无数诗人所歌颂、追忆的渭水旁边。

怎么办?面对长安城内兵力不足、无奈戒严的李世民在紧急调动各地军队勤王的同时料定突厥军队难以在大唐境内立足,因此选择兵行险招、故布疑阵,让颉利可汗误以为长安兵足能够久守,并且关押突厥使者“执失思力”表明自己的强硬态度。就在颉利可汗举棋不定时,李世民甚至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展开了对话,指责颉利负约。在双方的一番唇枪舌战中,突厥兵马也就驻扎在渭水河畔,迟迟没有发动进攻。当几日后,各地的兵马纷纷前来驰援时,突厥再想有所动作也是为时已晚。但突厥既然来了也就没想着空手回去,在双方达成退兵和约的同时李世民也不得不倾空长安府库满足突厥的经济需要。

当然,受此“城下之盟”侮辱的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是时刻铭记在心,在效仿隋文帝杨坚挑起东突厥内部斗争的同时李世民不忘休养生息、勤修武备,最终以李靖为大将出兵北伐彻底消灭了东突厥政权,将大唐帝国的版图扩张到了贝加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