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造旧、纸制皮靴、便溺泡虾,古代人的假冒伪劣,纪晓岚都中招

2020-08-02 15:31:04 作者: 物品造旧、纸

假冒伪劣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尽管法律一再禁止,但是很多不良商贩还是抵挡不住利益的驱使,严重伤害消费者的权益。人的贪婪是与生俱来的,假冒伪类也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而且历史悠久。老物造旧;饮食增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一个个"白日贼"的造假欺诈手段简直是五花八门,面面俱到。连纪晓岚这样的大学者都不免中招的风险。

物品造旧:给纪晓岚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课

"人情狙诈,无过于京师",这是来源于纪晓岚的评价。这或许是因为纪晓岚身在京师的缘故,也是一个假冒伪劣事件中一个普通受害者的无能狂怒。明朝人罗小华是古代的造墨大家,名列"明朝徽墨四大家"。罗小华墨第一出自名家之手,第二也有历史积淀,所以也是深受一些文人墨客的喜爱。

纪晓岚曾经在市面上购买十六块罗小华墨。这些墨块按照纪晓岚的判断,"漆匣黯敝,真旧物也。"然而回家一试傻了眼,墨块是捏弄泥团染黑制成的,上面的白霜也是在阴冷潮湿处刻意制作的。连纪晓岚这种学贯古今的大家,终日与笔墨纸砚相伴的文人都中了枪,可见这些不良商贩在老物造旧上的精湛手段。

《阅微草堂笔记》:"试之,乃抟泥而染以黑色,其上白霜,亦庵于湿地所生。"

饮食增重: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

缺斤少两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假冒伪劣的手段,或许是最常见,最没有风险的一种。宋朝人有一首《行香子》,就是一首调侃假冒伪劣的小词。作者买了一瓶酒,重量大概三斤左右。结果其中有一斤是瓶子的重量,剩下的二斤酒当中,也兑了一半的水分。

《行香子·浙右华亭》:

浙右华亭。物价廉平。一道会、卖个三升。打开瓶後,滑辣光馨。教君霎时饮,霎时醉,霎时醒。

听得渊明。说与刘伶。这一瓶、约迭三斤。君还不信,把秤来秤。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

在酒中兑水只是"缺斤少两组"中的弟弟行为,属实上不了台面。按明人田汝成所作的《西湖游览志余》中的记载,古人在缺斤少两的方面是非常丰富。比如在酒水里掺灰;往鸡肚子里头放沙子;"鹅羊吹气,鱼肉贯水",各种饮食增重给消费者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宋人袁采所作《袁氏世范》中也有饮食增重的现象的记载,卖米麦的小贩将谷物弄潮湿来增重;肉食就灌水增重。可见注水肉根本就不是一个新鲜玩意,而是古人用烂的套路。

《袁氏世范》:"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

以次充好:置消费者身体健康安全于不顾

物品造旧、饮食增重,侵害的是消费者的经济权益,还属于"要钱不要命"的范畴,相对而言以次充好的不良商贩更加可恶,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安全于不顾。

比如宋人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中记载,马或者驴自毙之后,它们的肉是不能够食用的,会给人的身体造成巨大危害。就连剥皮的时候,寻常人也不能靠近,有患病的风险。然而一些不良商贩却将死马肉冒充为鹿肉贩卖,全然不顾食用的危害。

《癸辛杂识》:"今所卖鹿脯多用死马肉为之,不可不知。"

《清波杂志》中的记载更加恶心,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或许都会给人造成不适感。宋朝的虾米运送到京师,但是由于运输的时间太长,虾米早就变得干枯发黑。这种卖相显然是不讨消费者喜欢的,而且味道也不鲜美。于是商贩将虾米放到便溺中浸泡一夜,等到捞出来洗干净,就和新鲜虾米没有什么分别,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了。

《清波杂志》:"以便溺浸一宿,水洗去,则红润如新。"

除此之外还有杨梅刷墨成紫黑色;母鸡插上长尾毛,假装成敦鸡来贩卖,欺骗往来的客户商贩。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被记载下来的骗术,相信只是古代以次充好的冰山一角。

《贤博编》:"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紫黑色。老母鶏挦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

以假乱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不良商贩做不到

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骗术还在常规的范畴内,而"以假乱真组"的技术含量更高一些。其实纪晓岚买罗小华墨的事情也算是以假乱真的范围,不过伪造的是古董,比其他的物品更高级一些。所以小编将它单独叙述。那么除了罗小华墨以外,古代还有哪些以假乱真的骗术呢?

还是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吐槽。纪晓岚曾经买过一些蜡烛,但是取用的时候无法点燃,仔细一看才知道是泥土裹着羊油;纪晓岚的从兄买过一只挂炉烤鸭,买回家后一看简直哭笑不得。这只烤鸭的肉都被剃光,只剩下骨头,其中用泥土填充,在外面裹上一层"炙爆之色"的涂油的纸。整只烤鸭只剩下鸭头和鸭掌能吃。

还有一种骗术就离谱。纪晓岚的仆人赵平买过一双皮靴,有一次下雨天喜滋滋地穿着皮靴出门,回来的时候就光着脚了。原来这双所谓的"皮靴"的靴靿是用乌黑光亮的高丽纸做的,揉出皱褶以假乱真;靴底是用布包着败絮而已。这个手艺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东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