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三国孤胆英雄被活捉,曹操和三部兵书作证:大将不能阵前单挑

2020-08-05 13:21:48 作者: 两位三国孤胆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将领就是神经中枢(古代以为心之官则思,不知道大脑思考),部下就像四肢和关节,将帅指挥得当,部下的战斗力就会得到有效发挥,如果将帅总是干分外的活儿(比如赤膊上阵),那么即使取得了胜利,也完全属于侥幸,是不值得提倡的。”

说完了将帅作战时的指导思想,咱们该来看看古代阵图中将帅的位置了。

《孙膑兵法·十阵》中说:“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此皆有所利。”

具体排兵布阵方法且不去说,因为那不是几千几万字能说清的,咱们就看看主将在阵型中的位置:中心兵力少,外围的兵力必须多而强,将领的指挥位置必须靠后。中间兵力少是为了便于发号施令,让传令兵跑得更快、让外围更容易听到金鼓之声和令旗变化;外围兵力多而强,是为了截击冲阵的敌军;将领指挥位置靠后,是防止敌人突击队的斩首行动。

同样是在《孙膑兵法》中,还把主将乱动放在“将败”“将失”的第一条:“将败,一曰不能而自能。”“将失,一曰,失所以往来,可败也。”

按照《孙膑兵法》的解释,主将脱离指挥位置而跑去冲锋陷阵,是第一条大忌。

三、阵前单挑不是没有,但却不能决定战争胜负

关羽阵斩颜良,属于突击队副队长斩首行动成功,这是符合古代战争规律的,要怪也只能怪颜良指挥能力欠缺,在排兵布阵上出现了失误,这才给了关羽可乘之机。

关羽斩颜良,不属于单挑。在三国时期的正史中,只记载了一次单挑,但是单挑取胜的大将,却被单挑战败者打跑了。

后汉三国时期,唯一一场被正史记载的单挑,发生在长安城下,参战双方都曾是董卓的部将,其中一个是大家熟悉的吕布吕奉先,另一个是大家不太熟悉的郭汜。

陈寿《三国志》和王粲《汉末英雄记》记载: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结还攻长安城。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后续战斗中)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长安。卓死后六旬,布亦败。(吕布)将数百骑出武关,欲诣袁术。

建安七子之首、与曹植并称“曹王”的刘表座上客、曹魏关内侯王粲,是吕布与郭汜单挑的亲历者,按照他的记载,吕布单挑用的是长矛,而且一矛戳中了郭汜,但是那场仗还是他输了。吕布输的原因很简单:长安城由膏粱子弟组成的禁卫军,打不过李傕郭汜的西凉铁骑——吕布再勇敢,面对呼啸着蜂拥而来的骑兵,也只好逃跑,什么刘协王允,他统统顾不上了。

单挑赢了,战斗输了,这是当时战争规律所决定的:吕布是一个悍将,但并不是一个好统帅,他只要婴城固守,那么顿兵坚城之下的李傕郭汜还真奈何不得他。吕布自恃悍勇无敌,跑去干突击队长的活儿,这才城破出逃。

结语:战争是一种艺术,单挑是败笔

战争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如果把古代战争比喻成一幅恢宏的画卷,那么单挑就是其中的败笔——尽管可能很精彩,但结果却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对此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面对西楚霸王项羽提出的单挑要求,发出了很轻蔑的嘲笑:“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不肯善罢甘休的项羽一心想要靠单挑定胜负,结果白白送掉了三个部将的性命:“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在强弓劲弩面前,强出头的“单挑者”,那就是活靶子,如果关羽冲入颜良中军的时候,被敌军一轮弓箭齐射,早就变成刺猬了。或许是因为颜良太过轻敌也想跟关羽较量较量,或者是袁绍军中的刘备说了什么,让颜良以为关羽阵前倒戈者:“太祖(曹操)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

文丑阵亡的时候,刘备是袁军主将之一,如果他冲锋在前,就会跟关羽会面。事实上关羽实在因白马之战有功受封汉寿亭侯之后,才单骑阵前倒戈逃归刘备的:“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通过上述史料和兵书,我们能粗略地了解一点古代战争规律和战场实况,有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演义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大将单挑实际是一种误导,那种仅凭一己之力单挑决定战局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真正轮到主将用枪的时候,那肯定是已经一败涂地了……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汉末英雄记》《六韬》《尉缭子》《孙膑兵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