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失败的总记录——《万历十五年》

2020-08-27 14:27:48 作者: 明朝失败的总

看过《人民的名义》,或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必定会听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而要归类这本书为历史著作,似乎又有些不太精确。只要细细翻阅,不出几页就能发现,这本引用资料不输学术论文的历史书竟也能有小说般的高潮迭起。作者一边述说历史,一边做出评议,这样边述边议的笔法为读者带来一种震撼,超乎一般人对历史著述的想象。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 年,在整个明朝历史中似乎不是什么重要的时间点,但作者黄仁宇先生对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年做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观察,用独特且极具科学化的理论剖析那年的大明王朝,让世人得以用另一角度了解明朝的覆灭并不仅仅像课本上所写的,官员贪腐、皇帝无能那么简单而已。

后世对万历皇帝的记载大多不离几个负面叙述——无能、昏庸、怠政等等。然而,要说明朝的败亡始于万历却不是那么公允。明朝的亡,不能归咎于一人身上,而是整个政治体系与思想文化的僵固和腐败所致。明朝末期,皇帝的权威在整个文官体系的长期运作之下,早已只是如同牌位一样的存在,仅仅被万人所供奉,却不能对现实做出任何重大影响。

自主性的缺失

提到万历年间的历史,几乎不能忽略一个人的存在,那便是万历的老师、首辅——张居正。他的存在象征了明朝文官政治的巨大影响力,而他的死也无疑将万历皇帝推向被后世定位为亡国罪人的结局。

张居正在其时,可说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模范官员代表,他不仅在行为上完全符合礼法中为人臣子的一切规范,也毫无苟且的恪遵了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以来的勤俭精神。面对皇帝陛下,张居正并没有为人臣的唯唯诺诺,反而以帝王之师的姿态面对天子,教导其培养出古代圣典中所有明君该有的品格特质与行事态度。

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从小就在张居正的严格教育下成长,自然也养成了对每件皇帝该做的功课都战战兢兢,谨慎面对的态度。在张居正担任首辅的几年里,万历皇帝就一直学习着他的老师,不敢对自古受人敬仰的君王都遵守的礼法体制有任何倦怠,即便是辛苦繁琐的例行公事也不见丝毫怠惰。可以说大明开国至此时已两百多年,早已展现衰弱疲态的帝国又重新见到兴起的曙光。不像他的父祖辈,万历对皇帝的身份和工作可说是极度小心谨慎地看待,他也确实发自内心想成为一位令人称赞的明君。

然而小万历或许不明白自己在皇帝这个位子上并没有自主权,皇帝在这个时代早已是文官集团手下的魁儡,而他对所处位子的恪遵谨守仅只是出自对老师的尊敬,或者说畏惧。而并非出自想成为圣君的荣誉感。在张居正的教导下,万历并没有养成自己的独立人格,他没有能力对环境和周遭的人做出具有建设性的分析,更不用说看清这个帝国僵固扭曲的政治文化。

张居正死后,反对他的众多官员们崛起,他们向万历展现张居正不为皇上所见的另一面。看似谨守分际,克勤克俭的张居正,实际上却是骄傲自满,贪污舞弊。在反张派的清算下,张居正被指出利用权势和对皇帝的掌控,在一面打击反对派并巩固权力的同时,也累积了惊人的财富。

这颠覆了万历长久以来对老师的印象,对万历内心的冲击性可想而知,无论是否出自反对派的操弄,都在万历的心中造成了强烈的震撼,无奈他并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决断力对事实做出分辨,只能任由政治角力的浪潮将他冲落,跟着反对派打击那个他曾经尊敬的老师。

长期以来的压抑不只使万历不能养成自己的独立人格,更让他对身边的人失去兴趣,也包括他的皇后。即使如此,万历并非从来没有过真正爱一个人的冲动,但也正是因为这仅有一次的冲动,让他从此离他曾经所追求的明君之道越来越远,并将帝国带到灭亡的道路上。出于对郑贵妃的宠爱,万历一直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帝国的继承人,由此引发了明神宗时代的著名历史事件——国本之争。

对于立储一事的坚持,万历展现了他难得的强硬态度,与拥立皇后之子朱常洛的群臣做出对抗,甚至不惜设法对同为亲骨肉的朱常洛下杀手。

这是万历皇帝生命中第一次真正凭着自己的意志所做的行动,然而就如同历史所记载的,万历在这次的争斗中落败了,自此他再也没有机会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失去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万历从此才终于明白,他的父祖辈之所以选择躲入深宫,是因为早已看清无法对抗文官集团和帝国僵固礼法的现实。最终他选择跟随他的祖先们,专心追随自己精神上的快乐。也许自此之后万历的“无为之治”正是他对文官集团做出的报复。

阴与阳的调和失败

阴,是官员生而为人不可免的私欲;阳,则是作为官员必须展现在外的高尚道德情操。明朝年间的官员们,表面上依着古法经典的礼仪行事,却总在暗地中寻求满足私欲的管道,从贪污到为求身后功名而不惜牺牲性命的沽名之举每天都在明朝历史中上演着,若想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在文官集团阴与阳之间取得平衡的立足点是必要之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