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都知道马云、马化腾,却不知春秋时期的儒商之祖端木子贡

2020-09-01 22:36:17 作者: 现在人都知道

端木赐字子贡,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鲜有人知道中国的第一位首富就是他,“陶公事业,端木生涯”中后半句的端木就是指他。在《左传》及《史记》中,对于端木子贡的功绩均有详尽记载,除了他高明的政治远见之外,他的经商之道也十分出众,但是却很容易遭到人们的忽略。孔门弟子

子贡出生于官商世家,在还没有拜入孔子门下的时候,就经常从事于商贾活动,他的经商之道更是影响深远,毫无争议的是儒商之始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说:子贡一直利用低买高卖的方式在两个国家之间经商,孔门数十位高徒之中,就属他最为富有。子贡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子,携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访问各个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之间都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子贡经商最大的本事就是臆测推想。孔子也夸赞说子贡每猜必中,若是子贡出生在现代,也可以成为最杰出的人物。据说吴国大军准备远征齐国的前夕,子贡就猜测为了保证将士们能够顺利远征齐国,吴王夫差必然会强征丝棉御寒之物。

这样就会造成吴国丝棉紧缺,百姓们为了抵御寒冷,而丝棉又货源稀少,其价格自然会急剧攀升。他抓住了这个机会,安排数十个人携带财物,分组到各地去大量采购丝棉,然后再用车马迅速将这批丝绵运往吴国。这时饱受寒冷的吴国百姓们,很快就将丝棉抢购一空,数倍的利润让子贡大发了一笔战争财。

后世的大多人都觉得孔子说子贡“亿则屡中”是在不满子贡的经商行为,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孔子说:“如果钱财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就算是最下等的工作,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合于道,就不要去追求。”劝鲁从卫

在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业战争,在靠近齐鲁边境的地方建立了很多卖鞋和衣服的商店,齐君接着号令全国臣民都要身穿绨料衣,脚蹬麻编鞋,并通过多种途径,向鲁国散布消息说:“所有来齐国贩卖绨料和麻鞋的,全都可以领取奖赏”。

齐国这一举动很快在鲁国产生了影响,大量农民改种粮为种麻养蚕。其中一部分农民纷纷进入城市中从事手工业。可还不到两年,齐国突然向全国宣告,禁止再穿绨料做的衣服和麻鞋,并且关闭齐鲁间的关口,不再同鲁国进行商业往来。

这一下可让鲁国的百姓们遭到了大难,那些种麻养蚕的农民,生产绨、麻品的手工业者纷纷无路可走,一些商人囤积的众多衣服鞋子更是难以售卖。不少人因此就想离开齐国到越国去谋求生路。这时子贡就劝阻说道:“如果去往越国,更是难以谋得生路。”

这些遭难的人便问为什么。子贡于是解释说:“绨是厚料绸子,而越国人没有穿这种料子的习惯,麻鞋则更是难以卖出去,他们平常都是喜欢光着脚的。你们想要解决卖不出去货物的问题,去不需要这些的国家不是更加难吗?”

子贡又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说:“你们可以选择去卫国,卫鲁两国之间的习俗又差不多,为何非要去越国呢?”这些人在去了卫国之后果然有所发展。子贡赎人

子贡在经商时牢记孔子的教诲,他既奉行“贫而乐,富而好礼”,且又“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经常散发家财来救济贫困的百姓。与别的商人不同,子贡经商坚持仁义的原则,追求德业的结果。

在《吕氏春秋》中又记载有“子贡赎人”的故事。当时鲁国的法律有这么一条规定,如果见到鲁国人在其他国家沦为了奴隶,其他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之后,可以到鲁国报销这笔赎金。而子贡恰巧就碰到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将其赎了出来之后,他认为做好事不应当求取回报,因此拒收了鲁国补偿给他垫付赎金的钱财。

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苛责子贡说:“你这样的做法有很大的问题,你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那么从今往后,那些不是很富裕的人得不到补偿,就不愿意再替身为奴隶的同胞们赎身了。你收取鲁国给你的补偿,这并不会让你帮助别人的行为贬值;但是你如果不拿鲁国给你的补偿,就是在无形中破坏了那条补偿赎金的好法律。”

“子贡赎人”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悖论,在道德和伦理的矛盾之间,人们到底该如何选择,与之相对的还有“子贡拯溺”收下了一头牛,得到了孔子的赞赏。但是对于端木子贡来说,凭着经商能够做到和王侯分庭抗礼,就已非常值得人们尊敬了。

虽然子贡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在如今这个时代,他的知名度远远没有马化腾、马云、王健林这些富豪们高,但是纵观中国历史,很难再找出第二个能够同他相媲美的人。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