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观复博物馆藏瓷赏析,每个都是精品,价值不菲!

2020-09-03 22:37:52 作者: 马未都观复博

明 珐华沥粉缠枝莲梅瓶

口径9.5cm;底径13.3cm;高28.8cm。珐华器是孔雀绿釉在明代的一个杰作,孔雀绿釉以铜为着色剂,呈色温婉明丽,突破传统低温绿釉的深沉凝涩。此梅瓶,短颈,丰肩,气韵丰腴,法华装饰缠枝牡丹,线条流畅,枝叶生动,着色明艳。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隆庆 青花云龙纹豆

口径17cm;底径20cm;高23.5cm。豆,源自于青铜器造型,本属礼器,在商周时代用来盛放肉酱之类的食物。上部为敛口钵,下部为喇叭形足,通体绘饰青花,用乳钉、弦纹分成两层。上层为云龙纹,龙体瘦长;下层海水江崖,构图协调,布局合理。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嘉靖 青花龙纹大盘

直径68.5cm;高9cm。尺寸巨大,敞口,浅弧腹,圈足,砂底,胎质呈火石红色。内壁绘缠枝莲纹,盘心饰双龙穿云纹,盘壁外沿绘云鹤纹。画工精细,线条流畅,龙纹生动。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万历 镂空永享太平春小碗

口径9.5cm;底径4cm;高5.6cm。撇口,弧壁,腹部饱满,造型精致小巧,碗身作钱币形镂空装饰,外壁五开光绘团凤纹。造型罕见,工艺复杂,是万历镂空装饰瓷器难得的精品。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康熙 郎窑红长颈瓶

口径9.5cm;高38.5cm。釉色浓重艳丽,若牛血之初凝,又称“牛血红”。其以铜呈色,对温度和烧造气氛要求苛刻,成品率极低,时人谓之“要想穷,烧郎红”。此瓶直口,修长颈,垂腹,圈足。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有细小纹片。器型高大,造型端庄沉稳,釉面深艳,玻璃光泽。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康熙 墨地五彩雉鸡牡丹纹琵琶尊

口径19.1cm;底径13.7cm;高37cm。因形制类似乐器琵琶而得名。修颈垂腹,两层台式圈足,盘口饰朱色回纹,器身施黑色釉,五彩描绘雉鸡和牡丹纹饰于墨地之上,颜色釉与釉上彩两相映衬,端庄大气。牡丹内心花瓣分向两边,呈双犄状,俗称为“双犄牡丹”。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康熙 素三彩海八怪纹观音瓶

口径9cm;底径9.5cm;高39.1cm。“素三彩”指以黄、绿、紫三种低温色料为主要装饰,入窑经低温二次烧得。因为没有使用红彩,釉面素净淡雅。此件观音瓶,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圈足。外壁素三彩装饰,绘海八怪纹样,饰海水浪花,层次分明,色彩素雅。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雍正 紫金釉圆腹三足炉

明嘉靖 青花龙纹大盘

直径68.5cm;高9cm。尺寸巨大,敞口,浅弧腹,圈足,砂底,胎质呈火石红色。内壁绘缠枝莲纹,盘心饰双龙穿云纹,盘壁外沿绘云鹤纹。画工精细,线条流畅,龙纹生动。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万历 镂空永享太平春小碗

口径9.5cm;底径4cm;高5.6cm。撇口,弧壁,腹部饱满,造型精致小巧,碗身作钱币形镂空装饰,外壁五开光绘团凤纹。造型罕见,工艺复杂,是万历镂空装饰瓷器难得的精品。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康熙 郎窑红长颈瓶

口径9.5cm;高38.5cm。釉色浓重艳丽,若牛血之初凝,又称“牛血红”。其以铜呈色,对温度和烧造气氛要求苛刻,成品率极低,时人谓之“要想穷,烧郎红”。此瓶直口,修长颈,垂腹,圈足。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有细小纹片。器型高大,造型端庄沉稳,釉面深艳,玻璃光泽。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康熙 墨地五彩雉鸡牡丹纹琵琶尊

口径19.1cm;底径13.7cm;高37cm。因形制类似乐器琵琶而得名。修颈垂腹,两层台式圈足,盘口饰朱色回纹,器身施黑色釉,五彩描绘雉鸡和牡丹纹饰于墨地之上,颜色釉与釉上彩两相映衬,端庄大气。牡丹内心花瓣分向两边,呈双犄状,俗称为“双犄牡丹”。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康熙 素三彩海八怪纹观音瓶

口径9cm;底径9.5cm;高39.1cm。“素三彩”指以黄、绿、紫三种低温色料为主要装饰,入窑经低温二次烧得。因为没有使用红彩,釉面素净淡雅。此件观音瓶,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圈足。外壁素三彩装饰,绘海八怪纹样,饰海水浪花,层次分明,色彩素雅。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清雍正 紫金釉圆腹三足炉

口径5.6cm;高10.7cm。小口,圆腹,紫金釉色纯正,三颗乳状垂足,古韵盎然。足内暗刻三行六字篆书款“大清雍正年制”。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洪武 釉里红玉壶春瓶

口径9.1cm;底径12.1cm;腹径20.5cm;高32.5cm。撇口,细颈,圆腹,圈足,整器施釉里红花纹,口内沿饰卷草纹,颈部蕉叶纹,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枝叶蔓卷颇具古韵,造型丰满,纹饰层次分明。为明洪武釉里红典型器精品。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明永乐 白釉僧帽壶

口径19.5cm;底径7.5cm;高20.8cm。因釉面恬静莹润,白若凝脂,称之为“甜白”,强调其带给人安逸甜美的内心感受。此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一侧有鸭嘴状流,另一侧口沿至腹部有宽带形曲柄,因口部形似藏传佛教僧侣的帽子而得名。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