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挽救大明却成亡国之君,崇祯帝到底有哪些缺陷呢?

2020-09-06 15:25:26 作者: 想挽救大明却

公元1627年,17岁的朱由检从明熹宗朱由校手中接手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是为崇祯帝。

可以说17岁的崇祯帝一开始即位时的确是一副明君做派,以雷霆手段铲除了魏忠贤。当时的魏忠贤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他在朝中铲除异己,迫害“东林党”人,并大肆敛财,以致朝野对其怨声载道。

于是他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铲除魏忠贤的势力,首先他没有向魏忠贤本人动手,他先向客氏动手把她赶出朝堂并暗中监视起来。此时朝中弹劾魏忠贤的奏章越来越多,魏忠贤知道皇帝不怀好意,于是想要以退为进向皇帝请辞。但是没想到崇祯帝竟然不允,不但如此还褒奖他。可是越是这样,魏忠贤心里越害怕,终于有一天他顶不住压力。可是这次崇祯帝反而批准了他。

就在他以为安全之时,一道圣旨要了他的命,知道了帝王心思的魏忠贤无奈最终自尽。魏忠贤死后崇祯开始肃清阉党的势力,到这为止他似乎是一个优秀的君王了。

之后他平复冤狱,选拔之前被打压的官员。并任用卢象升,洪承畴,袁崇焕等人让他们对付当时的大顺军和后金军。并在生活上他还提倡节俭,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亡国之君该有的样子,他在当皇帝期间可以说每天都是兢兢业业,对自己对他人可以说都很严格。可惜上天注定要亡大明,无论崇祯怎么样努力,大明终究无力回天。今天我们来看看崇祯帝为什么无力挽回大明?

首先崇祯帝太过倚重东林党,当时的东林党和江南的士绅都有联系。之前魏忠贤在时他大肆打压江南的士绅想方设法从他们身上榨取银子,可是魏忠贤一不在朝中再也没有他们怕的人了。

当崇祯想向江南士绅收取税收时,是这帮东林党在阻止,当明君两线作战压力过大崇祯想和后金议和时,也是这帮东林党在阻止,而崇祯因为没钱想让他们捐钱为国家时,他们一个个哭天喊地的哭诉自己如何如何廉洁。遇到这样一群只会动嘴皮子,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光靠一个崇祯的确很难无力回天。像于谦于少保那样文武双全并忧国忧民的读书人自古以来就少之又少。

崇祯第二点就是崇祯帝套路太少,众所周知崇祯曾经六下罪己诏。第一次下罪己诏是在崇祯八年,李自成攻克中都凤阳挖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墓并焚毁。针对此一情况,崇祯帝下了“罪己诏”,这第一次的确可以容忍。可是之后他又连续下了五次“罪己诏”,每当出事他就会重复老套路,却没有实质性改观,领土该丢的丢,百姓该挨饿的还是挨饿,久而久之已感觉疲惫。

第三点,崇祯帝疑心病太重,这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据说崇祯帝17年换了50位内阁大臣,也就是说他半年就要换一位。只要一不合他的心意,他就立马换人。说白了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他需要的是那种和他心意又能拿出有效措施的人。

对朝臣如此,对在外的将领更是如此。当京城被后金军队团团包围时,驻守辽东的袁崇焕千里救驾击败了皇太极。可是崇祯帝不仅没有奖赏他反而怀疑他,针对此,皇太极用了反间计,除去了心腹大患,使得之后的后金军队更加横行无忌。

第四点,不顾实际情况瞎指挥。1640年的松锦大战,此时的大明用重金打造的九边精锐和清军在松山、锦州地区一决雌雄时,本来这场大战对大明可以说是绝对有利的情况。松锦大战总指挥洪承畴(也是他后来帮助清军平定江南的烂摊子)可以说针对后金做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皇太极连吃败仗可以说急急如焚。可是远在京城的崇祯帝又坐不住了,不顾前线的形势要求盲目出击。这一下正中后金下怀,他们针对了明军的弱点进行各个击破,大明最精锐的九边部队毁于一旦,唯有吴三桂率领三万部队退回山海关。经此一战,辽东局势再也难以收拾,而洪承畴本人也因为这场战斗被俘之后帮助后金成了后金的急先锋。

所以从这些情况看得出来,崇祯帝确实想挽救大明,但奈何他的心太急外加缺乏一点力挽狂澜的能力外加天灾连年不断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亡国之君。

如果放在太平盛世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可惜最终落得一个吊死煤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