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出师未捷身先死?武侯屯兵五丈原,司马懿早已看破玄机

2020-09-07 12:22:26 作者: 诸葛亮为何出

问题是,诸葛亮一再北伐,除了第一次打了魏国个措手不及,有一定机会,第三次派陈式占了武都、阴平,取得一定的战果,其他的所获寥若晨星,反而大大消耗了蜀国有限的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北伐,他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仅十个月后就仓促发动第二次北伐,进攻仅有一千多人的陈仓二十多天,伤亡惨重却基本一无所获,可以说是战略上盲动,冒险进攻,战术单一,缺少机变的典型。蜀军攻坚能力之低,叹为观止。这一次北伐,绝非网络某些三国爱好者所说的什么“测试魏军的救援速度”,什么“锻炼蜀军的攻城能力”。蜀军千里劳师,消耗巨额国家战略资源,如果真是为这个目的,那简直是匪夷所思,荒谬绝伦。事实证明,这根本就不是所谓的“一盘大棋”,如果真要比喻成棋,那也是典型的臭棋。

诚然,诸葛亮作为一段时间的蜀国实际最高决策人,他的北伐得不偿失。他事必躬亲的性格,限制了部下的发挥,姜维在跟了诸葛亮之后,军事才能似乎反不如以前。他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重视道德因素,固然有不得已的原因,难以选拔和培养出杰出人才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诸葛亮大概是最早实施依法治国的人,他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在我看来,诸葛亮的经济建设措施与成效在后汉三国时期基本无人能比,他的治军思想,他的军事科技发明,都可以列为著名的军事家行列。他的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影响深远。他《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至今日仍广为传颂。特别值得一提是千古名篇《出师表》,那“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以及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尤其是当国家遭遇异族入侵,山河破碎之时,会引起怎样的共鸣!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为什么会一再高度赞扬《出师表》。他在《病起书怀》中写道:“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书愤》更是写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文天祥也写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诸葛亮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