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焦记忆|各县参战民兵“土”法上马 打石夯 炒炸药

2020-09-17 18:27:30 作者: 太焦记忆|各

文水民兵团炒制“土炸药”的经历同样令人刮目。团部从三营抽出八名民兵,组成“土炸药”炒制班。八人又分了打柴、粉碎、炒制三个小组。没有铁锅,用脸盆代替;没有筛子,就自己动手做;没有煤炭,就从山上打柴烧火;没有碾子粉碎化肥,就用石头捣。过去一直纳闷八路军在日寇“铁笼”政策的封锁下一无所有是怎么打地雷战的,现在民兵团又将历史重演了一遍。刚开始,由于技术不过关,发生了几次失误。说起当时的炒炸药经历,文水县老民兵张志昌一度哽咽:“刚开始,民兵们不懂炒制的工序,火候掌握不准,加热炒时,不是时间短了,就是时间长了。时间稍长,就容易着火。记得有一天,我们正在工棚里炒制。火大,锅热的快,突然,'轰'的一声,巨大火球从锅里腾空而起,正在旁边站着的两个民兵脸被烧伤,衣服被烧着,大家赶忙往他们身上泼水,火灭后衣服已烧成了破袖褂,幸亏没闹出人命。”

虽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故,大家却毫不气馁。当时民兵中的“发明家”张志昌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日常却爱琢磨。为了早日炒制出炸药,他每天下工后,就一个人悄悄地躲在工地后的山圪梁上,认真思考配料方案。天晚了,别的工友已经进入了梦乡,他还躺在被窝里反复琢磨。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他干脆钻到工具房里看书、画比例。一个个想法在他的脑海里闪过,又一次次推翻;一个个配方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又一次次划掉,差不多每天都要熬到半夜。充分发扬了家乡英雄刘胡兰的精神,几经摸索,终于掌握了炒制炸药的关键决窍。

“土办法”,是老区民兵聪明才智的反映,一个个“土办法”,解决了施工现场的难题,提高了作业工效,节省了材料和资金。

高平县民兵团负责修建沁县区段的涵洞。修筑过程中,越往里光线越暗。虽然当时民兵连都配备了不少“马灯”,但用“马灯”照明,一是费油,二是油烟熏得人呼吸不畅,三是光线不足以照明,极易影响涵洞质量。高平民兵人人开动脑筋,他们想到农村群众有时不慎将水桶掉到井内打捞水桶时,群众常借助太阳光的反射来增强井中的光亮,顿时豁然开朗。民兵们“土洋结合”,找来几块水银镜,根据太阳光的折射原理,拼制成“反射器”,类似潜望镜,通过一个个转折,把太阳光“搬”进了阴暗的涵洞中。这一举措,既经济实惠,又复制利用了太阳光,同时无烟化照明,不受油烟熏染,有效克服了光线暗的难题,且每班还可节省二斤左右煤油。

榆次民兵团修筑牛晶坪至佛峪区段涵洞时,针对缺少拱架的现状,榆次民兵不气不馁,纷纷出主意想办法。他们采用榆次农村垒菜窖常用的土办法,在垒砌的涵洞内填满沙土,上部做成拱型,以“打土胎”的办法代替了拱架,既争取了工期,又给国家节省了大量木材。

垒砌挡墙时,遇到了同样的难题——缺少支架。挡墙越往上部越高,石头越送不上去,直接影响施工进度。民兵们采用堆土法,循着挡墙不断堆土,把土堆成斜坡,方便了往挡墙上部运送石头。三国时,诸葛亮有次攻城时,用的就是堆土造坡法,想不到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战备铁路会战中,又出现了堆土造坡法的翻版。

施工进入了大会战阶段,木料供不应求,工地上急需拉土的平车。晋城民兵团将各连队的“小能人”组织起来,在武乡当地办起19个铁木修配厂。他们土法上马,组织人员到当地乡村收购回废铁后重新冶炼,浇铸了许多简易的铁箍圈又砍伐木材自制平车架,半个来月就制作了350多辆平车,基本满足了施工所需。如果搁今天,可以算得上是一种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拉土夯垫路基,土质发湿。装得少了,不好看;装得多了,如不拍实,就会洒在路上。但拍的过实,倒土时则倒不净土,还需浪费人工往下铲。河西公社民兵常小科一边干活,一边琢磨:怎样才能节省人力呢?一天,他牺牲工后休息时间,从河滩里挖回一车大树根。

第二天清晨,民兵们上工时,看到一块块挡板插在了每个平车的后帮上。原来,常小科昨天夜晚整整忙活了大半夜,连夜加班制作了三十多付平车挡板。有了这“快速卸土板”,每次拉土时就可装满。到了地点后,一抽挡板,把平车往起一掀,满车的湿土一下子就都倒干净了。

简单的原理,简单的插板,解决了装车不满倒车不快的问题,极大提高了工效。铁战民兵中,像常小科这样的发明家还真不少呢。

铁三局三处四段修筑牛晶坪隧道时,由于场地狭窄,出渣进度较慢。配合施工的民兵提议采取“地老虎”扒洞的办法。前面专人扒渣石,后面跟着接力倒送,形成了扒石运渣“一条龙”,缩短了用罐车一趟趟运送渣石的间隙。

垒砌挡墙需要用吊锤吊线,以保证墙体不歪不斜。当时正处物质紧缺年代,就连普通的吊锤也很难买下。榆社民兵便从附近村里借来秤砣,利用秤砣的垂吊原理,同样达到了吊线取直的效果。老民兵万福如说起当时的情景时,一脸自豪: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民兵们小材巧用,劣材选用,修旧利废,物尽其用,真正为工地节省了大笔资金和材料。”

以今天的眼光回看,当时技术含量颇高的太焦铁路修建工程,正是用这样一个个的“土”办法“催”出来的。

与困难搏击,唯创新者赢,唯敢闻者进。靠着各种各样的“土办法”,老区各县民兵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等待,不依赖,不当伸手派,遇到难题想办法,遇到顽症“放大招”,有效解决了施工现场许多的技术和生产难题,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确保了“3202”工程期到必成。

正像当时工地上流传的那句口号: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思想革命化,赛过机械化!

(本文由《太焦记忆》作者曹俊授权发表 编辑: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