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答应三个条件,俯首称臣 崇祯:我也想答应,可没人背锅

2020-09-19 13:20:44 作者: 李自成:答应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失败的英雄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同情,这里面包括皇帝。比如大家熟悉的抗金名将岳飞,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崇拜丝毫没有衰减,岳王庙前香火鼎盛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中国古代四百多位皇帝中,崇祯皇帝恐怕是最让扼腕叹息的一位了,有人说他不是亡国之君,做了17年皇帝,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也有人说,崇祯不该为大明灭亡背锅,这个锅是万历皇帝的;更有人说,崇祯原本不会成为亡国之君,他南迁就可以东山再起。

是的,崇祯有很好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南迁,而是李自成赠予他的,可他错过了。长久以来,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末农民势力遭到了刻意的抹黑,甚至视他们为民族的罪人。李自成造反是有根据,在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诰》就提到,底层老百姓遭到贪官污吏的压迫,是可以造反的。

“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来京。”明末天下大乱,官员更是无人不贪,加上饥荒盛行,老百姓只能等死。这样的情况下,李自成揭竿而起。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率部抵达沙河。十七日,大顺军进入高碑店,随即兵分几路向西直门、平则门、彰义门等城门发起攻击。

午夜时分,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北京城外城西侧的广宁门,李自成得以入城。正常情况下,李自成应该立即向皇宫发起进宫,如同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这样做,李自成可能就不是推翻明朝的那个李自成了。

入城后,李自成将大军驻扎在如今北京复兴门南郊一带。为何不立即向皇宫进攻?李自成决定向崇祯提出条件,当然李自成这样做也是出自关外清军的警惕,担心自己成为清军进入关内的垫脚石。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出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谈判过程进行得很激烈,李自成提出了三个条件,“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大白话就是,把西北地区割让给我,封我为王,拔出一百万两银子来犒赏起义军。

如果崇祯答应这三个条件,来而不往非礼也,李自成将退守河南,同时“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咋一看,这是一个不错的交换,虽然是城下之盟,可与社稷崩溃相比,崇祯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要知道崇祯为何不答应,我们就必须要知道崇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这位皇帝让大臣吃草,还必须要他们干着吃肉的活。或者说,有功劳不给你赏赐就已经是赏赐的,但一旦有错事,肯定让大臣们来背锅。”

比如孙传庭,最巅峰时期率领秦兵打的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最后迫使李自成仅率领十几个人逃走。本该乘胜追击一举消灭李自成时,崇祯调他回去防备入关的清军。没多久,因驻军问题,崇祯直接将孙传庭入狱,关了三年。

当李自成卷土重来,崇祯才想到狱中的孙传庭,再次启用,结果是孙传庭战死。崇祯无耻的一面展现出来,他认为孙传庭是炸死,亲人连基本上的赏赐没有。如此作为,让那些将领作何感想?

回到前面的话题,当崇祯听了李自成的建议后,一时拿不定主意。崇祯询问内阁首辅魏藻德,后者直接来了一个一问三不知,无奈之下,崇祯只能暂时让杜勋给李自成带去一句话,“这事我再考虑一下,等想好了,立即告诉你。”

杜勋离开后,崇祯再问魏藻德等人重臣,大家还是支支吾吾,崇祯彻底死心了。事实上,崇祯偏向接受李自成的条件,奈何坚决不愿意背上“卖国”的帽子,他内心深处是望大臣们能来个再三奏请的,这样锅就让大臣们背上了。

参考资料:《明季北略》、《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