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背后,是刘禅精明的自保,还是郤正保全旧主的一片苦心

2020-09-22 12:24:23 作者: 乐不思蜀的背

乐不思蜀这个故事,大家对此应该都不陌生。蜀汉灭亡后,刘禅从成都移居洛阳。某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席间特别嘱咐演奏蜀乐。当蜀乐响起,蜀汉旧臣被勾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啜泣,唯独刘禅一点悲伤的表情也没有,反而还相当开心的样子。

当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刘禅还没心没肺的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对于乐不思蜀这故事,历来有两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刘禅是个昏君。司马昭在款带刘禅的宴会上演奏蜀乐,这不是体贴客人,而是刻意羞辱。蜀汉旧臣都被勾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啜泣,这是正常人的反应。可是刘禅却没有丝毫悲伤的样子,反而没心肝的享受这场筵席。

这完全说明,刘禅根本就是个昏君,一点亡国的羞耻感也没有。第二种刘禅是精明的自保。这个观点认为,如果刘禅在筵席上表达出怀念蜀国,透露想回蜀地意图。司马昭向来多疑,为了杜绝后患,一定会杀了刘禅和所有蜀汉旧臣。

对于这两种说法,笔者个人倾向第二种,但要补充的是,这个精明的自保之策,并非刘禅想出来的,而是蜀汉旧臣,郤正。

大家可能对郤正不太熟悉,因为他在蜀汉灭亡之前,不过是六百石的小官,无足轻重。不过其实郤正就是那个在乐不思蜀故事中,对刘禅建议应该要装作难过的样子,并以先人坟墓,都在蜀地,希望司马昭可以放刘禅回蜀。

笔者之所以说这自保之策是郤正提出,是因为他在蜀汉虽然官小,但他曾经和黄皓比邻共事三十年。在黄皓飞黄腾达,大权独揽后,郤正不为黄皓喜爱,可是也不为其所憎恶,继续作个小官。

陈寿评郤正“行止,君子有取焉”,一个有原则的君子,能和小人共事三十年,不被其所喜,也不为其所憎,说明这人应对进退得宜,深懂自保之道。

蜀汉灭亡后,曾经身居高位的蜀汉大臣,都只盘算着自身前途,没人在意旧主刘禅。唯独郤正和张通这两个小官,却抛家弃子,一路伴随刘禅去洛阳。在洛阳,刘禅更是有赖于郤正的指导,行事举止、应对进退都没有错误。刘禅还感慨叹息,后悔太晚注意到郤正。

从这来看,乐不思蜀刘禅的改口,其实就是郤正为了打消司马昭的疑心,故意教刘禅讲得很不像他会说的话。从结果来看,郤正的计策非常成功,他不仅让刘禅在洛阳安度余生,并且也让自己获得西晋政权的赏识,封官授爵。

想来,所谓的忠臣,除了那些安邦定国、扶危定倾的大才,也应该有像郤正一样,在危难之际不抛弃自己的君主,并且能提出有效的计策,保全君王的生命的人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