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清官王士琦,死后裹草席下葬,300年后坟墓挖出10亿珍宝

2020-10-09 21:32:38 作者: 著名清官王士

强敌在前,只有进死无退生

士农工商,这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一种阶级分层,从这也可以看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另一种意义。所以在古代的时候,许多读书人都想要进入朝廷,但是其中真正想要为国为民的,却是少之又少,或者没能坚持到最后。

纵观我国历史,说到清官,为人民所赞的好官,我们一般会想到海瑞,狄仁杰,包拯等等,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历史记载的清官,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人们却从他的墓葬里面挖出了十亿珍宝,那就是王士琦。

尊尊教诲,为国为民

据明朝历史所载,王士琦是一名难得的清官。他同当时大部分读书人一样,埋头苦读,在万历十一年的时候,高中进士,衣锦还乡。一心想要为国为民的王士琦,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在为官期间始终不忘天下黎民百姓。王士琦为官期间,先在工部做事,后又升到了兵部,从福州太守到重庆太守。

因平叛有功,又调往四川,之后在山东任职的时候,有倭寇猖獗,两支倭寇企图会合为祸一方,是王士琦指挥水陆两军成功拦截,保一方太平。在王士琦镇守边疆的时候,外敌不敢来犯,治下百姓,丰衣足食,吏治清明,深受百姓的爱戴。他的一身本领在治军和应对外族方面,表露得淋漓尽致,也正因如此,王士琦才是当时赴朝抗倭的不二人选。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时的朝廷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然而内地里却波涛暗涌。内忧外患,从未断绝。当时的日本,兵强马壮,原本的国土已经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野心,于是,他们把眼光看对准了北边的朝鲜。

唇亡齿寒,在朝鲜几乎彻底沦陷的时候,我国收到了朝鲜的求救信。很快我国天子钦点大臣名将,让他们率领大军,迅速前往朝鲜支援,拯救了朝鲜被灭的命运,也让日本不得不投降认输。而在这场战争中,王士琦虽然不是主角,但他的存在却是军中将士们的精神支柱。清正廉洁,草席裹尸

王士琦为官一生,政绩斐然,却从不张扬,哪怕是抗倭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他却内敛低调,从不居功自傲,也因此,在历史上,王士琦的名声并不显。然而在朝鲜人民心中,王士琦却是伟人一般的存在。

在这场战争胜利之后,王士琦随着军队班师回朝。虽然没有太大的嘉奖,但事后却一直深受重用。此后在任期间,一直不忘初心,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多年的高官厚禄,并没有让他被黑暗的官场污染。不幸的是,在万历四十六年的时候,就在王士琦,即将离开山西,前往江南上任的时候,因为积劳成疾而去世了。

王士琦的尸身被送往家乡,安葬的时候,一直以王士琦为荣的乡人们都痛心不已。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深受朝廷重用,为官多年,造福了多方百姓的清官,死后也遵从了生前的准则,仅一卷草席入葬,此外再无他物,十分寒酸。如果仅从这座简单的坟墓来看,肯定不会有人想到,这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大官,最后的安身之处。

三百年后珍宝乍现

时过境迁,当年的一座小小土包,经过时光的磨砺,早已不知变成了什么样。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出生和消亡,王士琦的事迹,留在了历史记载中。如果不是有心之人去翻阅,估计都不会知道,在这个小小的地方,居然葬着几百年前的一位大官。

有一位幸运的村民,偶然之间,从地里挖出了一些金银财宝,财帛动人心,这位村民根本没心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宝贝?只想着将地下还没有挖完的宝物全带回家。喜出望外的他一不小心,就露出了破绽,也让村里其他人都知晓了宝物的存在。天降横财,村民们都十分的兴奋,这个消息也不胫而走。得到消息的考古专家,已经猜到底下是一座古墓,立马动身前往这个小小山村。经过一番挖掘考证,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明朝王士琦的墓。

然而这就尴尬了,在历史上,王士琦不是一名清正廉洁的好官吗?不是说死后草席裹身,十分寒酸吗?那为什么,现在却从他的墓里面,挖出了这么多的珍贵文物呢?产生疑惑的专家们,纷纷查阅古籍,想要找到一个答案。

原来这的确是王士琦的墓,但里面的东西却不是他自己偷偷存放进去的,而是因为王士琦的清廉,让当朝天子深有感慨,觉得这位尽忠职守的臣子,死后不能如此寒酸,所以特地将他的墓重建一番,也将他生前应得的封赏,同这位清官一同入葬。结语

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当初的陪葬品却没有被盗用。直到今天,也是因为意外才被发现。按照如今的价值来算,这些珍宝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10亿。如此大的一笔财富,王士琦的子孙后代,却也没动用过。

可能正是因为王士琦的家风严谨,王家后人们,秉承仙人风骨,不贪不取。既然是天子特意赏赐,那么自然是对自己祖先的一种肯定。家族荣耀,家族名声,往往比身外财物来得重要。大概王士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世英名,就差点让帝王的好心给毁了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