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禅宗依旧追求内心平静,它逐渐渗透人心,成为隐逸诗的落点
历史长河中,兴衰更替,每种事物都在顺应着它们所处的时代而转变它们不同的面向,而有一种事物,它从不转变自己的面向,在时间的洗刷下没有改变它的面貌,它就是在唐初创立的禅宗。不随世事变化,始终保持着内心平静是禅宗难能可贵之处。它在晚唐时期也得以广泛地展示其可贵的一面,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转变呢?
1.晚唐的世态颓势使文人渴望宁静
前面所述,在晚唐时期各种难以把控之势在冲击着文人的内心世界,许多报国无门的文人渐渐感受到时代以一种不可挽回的形式在逐渐熄灭。这个时候又能做什么呢?有什么样方式能让痛苦的内心得到一丝缓解呢?
晚唐诗人许浑在隐逸诗中表达了这种精神寄托,《寄天乡寺仲仪上人富春孙处士》中一句“岁晚亦归去,田园清洛东。”道出了这种禅宗的感悟,没有什么比内心平静更加重要是诗人在晚唐时势中一种深切体悟。禅宗因其自身对于人生处境的思考给了当时痛苦的人们一种心灵上的解脱,这种转变可能一开始包含了某种不得已。
可是禅宗的可贵是使人能够接受真实的自我,它能够让人保持高度的自省并且审视这个浮华世界梦幻般的虚无。禅宗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在人们接触到这种思想带给他们内心的宁静时,它打开了文人通往内心世界的一扇门。
这种体验被诗人用文字写下,想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安放在诗中,以另一种方式长久保存下去。我们有幸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感受到了他们当时的心境,仿佛诗人跨越时间的长河在和我们进行对话。
2.诗篇的笔调转向淡雅,隐逸不单意味着消极
在那个时代下内心悲愤,无力作为是文人时常表达的情绪,诗的笔调是尖锐的,是饱含不满的,恨没有处于一个美好的时代,怨没能改变这个时代。可是这种情绪的宣泄一旦多了之后,便使得这些诗篇都处于同一指向性,人们看到的是情绪的直接,可是没能感受到其他解脱自身的方式。
不过有一部分人,他们的笔调开始转向淡雅,宁静,写下的是一首首给人心灵片刻安慰的隐逸诗。“端居味道尘劳息,扣寂眠云心境齐。”诗人李山甫传达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内在的通透。
他们并不是没有表达对这个时代的不满,只是没有那个尖锐,那么强烈的情绪化宣泄,多的是思考之后对于人生新的感悟,明白有一些事情并不是能够去改变的,要学会接受,并且让内心得到安宁,这种笔调也影响着晚唐许多诗人 ,让隐逸诗得以占据这个时代的角落,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也显得这个时代有一种消逝的美感。
四、结语
晚唐的隐逸诗篇中记下了时代的没落,也映射了许多文人在其中复杂的心境,承载着这些可被感受的变化,是这些儒释道思想的流变。儒家从兼济天下的愿景到淡泊名利的转变,道家的求仙访道,修炼仙丹到后来的修心习性。
而禅宗则以它明心见性的思想贯穿着从盛唐到晚唐,只是在晚唐的世态下使得它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了。也许我们从今天看这段历史会感受到世事无常发出一声感慨,但我们也许可以从这些隐逸诗中感受到世事中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