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王朝的钱币:既是盛世功臣,也是速亡帮凶

2020-10-20 16:26:31 作者: 大隋王朝的钱

导入语:

钱,是绝大部分人都喜欢的东西。有句俗话说的好:"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钱,对于人非常重要。对国家也是如此。它虽然不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但是却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山河形胜,但是如果没有钱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命不久矣。

对一个国家来说,掌控钱袋子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直接制造钱。

美国现在能在世界上耀武扬威,就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支撑,美元可是等同于黄金的硬通货,美国可以通过大量印刷美元"褥羊毛"——虽然很多国家一直在嚷着去美元化。"北极熊"之所以疲态尽显,是因为"北极熊"的钱袋子瘪了,而且卢布不是世界通用货币。

卢布

而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由国家控制货币的制造,包括数量和样式。

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秦国原先使用的圆形方孔钱——秦半两。至此,中国古代,"孔方兄"被一直沿用两千多年,虽然,钱币的花纹,重量等等随着朝代的更替屡有变化。

汉武帝时期,在货币一改再改之后,最终确定重量为"五铢"的"五铢钱"通行全国。唐王朝建立之后,随着"开元通宝"的发行,货币没有标明重量,而以"通宝"作为通称开始通行全国。直到明清时期,白银被大量使用,但是,以"某某年号+通宝"为名称的铜钱依然是社会上的主要货币。

开元通宝

而在汉朝之后,唐朝之前,特别是继往开来,又一次统一中国的隋朝,人们使用的货币又是什么呢?它对隋朝又产生什么影响呢?精美的"隋五铢"

隋朝时期的法定货币,是隋五铢,因为是隋文帝开皇年间开始铸造,所以又称"开皇五铢"。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种以重量为钱名的货币。

初期的隋五铢制作精良考究。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中间交叉,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铜质精良,非常精美。

精美的隋五铢

后期隋五铢因为在多地方制造,质量,标准不一,更为离谱的是偷工减料,已经略显粗劣。大一统的功臣

隋五铢的前世今生

隋五铢诞生之前,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段极为混乱的时期。

统一的东汉政权瓦解之后,中国陷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的分裂动荡之中。一方面,战乱频频,使得人口锐减,经济崩溃。货币的作用大减。甚至退回到物物交换的阶段。废除五铢钱,用布帛交换的呼声此起彼伏。

冬十月,授杨彪光禄大夫。以谷贵,罢五铢钱。——《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

另一方面,分裂割据的政权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搜刮财富,或者发展社会经济,纷纷铸造自己的货币。使得货币品种繁多,混乱不堪。

例如在南朝北朝时期,南朝宋官方制造的见于史册的,就有五六种钱,南朝齐的铸造过一种,南朝梁的有七八种,南朝陈的有两种,北朝也好不到那里去,先后铸造"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和"永平五铢","常平五铢""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等,不下十数种货币。

精美的“永通万国”钱币

更为混乱的是,一些政府允许民间私自铸钱,或者一些人非法盗铸,使得货币质量粗劣,偷工减料严重,品种繁多。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统一货币

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在589年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统一,统一全国的货币,发展社会经济,成了当务之急。于是,隋五铢诞生了。高祖既受周禅,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隋书.食货志》

五铢钱推行之初,仍然受到南北朝混乱的钱币制度的影响。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及齐常平钱仍然在市面上极为流行。而且南北朝时期猖獗的私铸铜钱的活动更是严重影响正版五铢钱的流通。是时钱既新出,百姓或私有熔铸。——《隋书.食货志》

而遥远的南方尚未统一,南陈仍然使用天嘉五铢和太货六铢。对隋五铢并不感冒。

太货六铢

为了加速全国货币的统一,聪明的隋文帝采用了三手政策。

1、 置样五铢

为了解决私铸严重的问题,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下诏,赐给各个关口各百文样板钱,命令守关将士严加查察,铜钱跟样本不同的,即刻没收,并且重新熔为铜。隋朝,因而成了中国最早有"样钱"的朝代。隋五铢也因此被称为"置样五铢"。

除此之外,因为仿造钱币除了需要铜之外,还需要锡铅合金(锡镴)。隋文帝还明令禁止私自开采锡铅合金(锡镴)。以图杜绝私铸钱币之风。

2、 废熔旧钱

旧钱的流通,严重阻碍隋五铢的流通及隋朝经济社会的发展。隋五铢问世之后,隋朝逐步禁止除了隋五铢之外的各种钱币的流通。但是一开始仍然有许多的地方力有未逮,或者阳奉阴违。

隋五铢

隋开皇四年,隋文帝下诏,地方如果不明令禁止旧钱流通的话,地方官罚俸半年。次年,又再次下令重申。诏行新钱已后,前代旧钱,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及齐常平,所在用以贸易不止。四年,诏仍依旧不禁者,县令夺半年禄。然百姓习用既久,尚犹不绝。五年正月,诏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隋书.食货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