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4 区域民居分布数量图
(二)民居建筑规模
由上一节的表1做初步统计民居规模,制作成表2。
表 2 民居规模统计表
由表2统计数据可知:
官邸:二进三开间3处;三进三开间2处;五进三开间1处;二进五开间6处;三进五开间6处;四进五开间1处;五进五开间1处。
民居:二进三开间2处;三进三开间1处;五进三开间1处;二进五开间5处;四进五开间1处。
华侨民居:二进五开间19处;三进五开间3处。
可见不论是为官为商还是华侨的民居,基本为二进形式为主,开间以五开间为最大多数。官邸规模相较于民居规模来的大,在民居规模中,华侨民居规模比一般在地居民来的大。
图 5 建筑性质分析图
(三)民居建筑屋顶形式
明代和清代的官邸屋顶形式,大多数使用硬山形式,清代官邸多有做燕尾脊,屋脊形式多为“四脊三川殿”屋顶形式。
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大多数民居的屋顶形式大多数使用硬山形式,民国时期民居多有做燕尾脊,屋脊形式多为“四脊三川殿”屋顶形式。
清末民初的华侨民居,大多数使用的屋顶形式为硬山式,但是在五开间民居的屋顶形式,除了中脊与其他民居相同的中间凹两边翘的形式相同,在五厅位置,及次路栋架到壁路栋架之间的屋顶屋脊形式与官邸和民居所不同的是,一般民居和官邸的五厅屋脊形式为,由中脊下延伸出屋脊向外起翘,做燕尾脊或其他尾脊形式,且东西两边相对称。但是华侨民居的五厅屋脊形式,则是类似中脊形式,没有从中脊下方直接延伸出屋脊,而是预留一段距离,堆叠出单独的脊身,向中厅的脊头在中脊下方有视觉相交,但没有相连,向外的脊头则与一般官邸民居的外脊头一般。而向中脊的脊头下方随屋顶斜式做2尺到3尺的规带,称为“半规”或“半规带”。东西两边五厅的屋脊形式相对称,形成在屋顶上方有六支燕尾脊,在闽南传统营造中,师傅称之为“六脊三川殿”屋顶形式。
由上述可见,泉州地区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官邸、一般民居、华侨民居三类,统计可知华侨民居在时间在线,因应建造时间相对较晚,规模较为大而使得保存数量相对较多,建筑整体完整度较高。而官邸在数量上普遍也较少,但是保存的相对也是比较完整。沿海地区的晋江、南安、惠安地区的一般民居相对较内陆的安溪县保存数量少和完整度低。
在对泉州地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屋顶样式调查中可以发现,华侨民居相对于官邸、一般民居,使用六脊屋顶的比例较高,仅有部分的屋顶样式使用四脊屋顶的样式。在六脊屋顶的装饰表现上,具有官家身份和华侨身份的华侨建筑,在六脊屋顶的脊身和燕尾的表现上复杂度更高,例如南安市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六脊屋顶形式需要大木匠师和土水匠师的配合,大木匠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为六脊屋顶形式做有别于四脊屋顶形式的大木结构基础,而土水匠师的入场,既能表达出其对屋脊的高超技艺,更有可供其施展技艺的空间平面。这也让六脊屋顶形式的特殊造型在泉州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营造技艺与艺术的表达结果。
刘可煜,台湾艺术大学古迹艺术修护学系硕士研究生。1996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崇武镇溪底村,2014年前往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学习现代建筑,2018年赴台湾艺术大学古迹艺术修护学系学习传统建筑相关技艺,有幸向台湾艺术大学李干郎教授学习。并师从惠安县闽南古建筑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世猛大师,学习闽南传统建筑大木设计与营造。研究范围集中于闽南传统建筑,即篙尺、大木营造等方面。
图7、8、9、16、17、22来源于网络。其余图片笔者自摄。
官邸与一般民居和华侨民居的主要差异在屋脊上差异相对较大。在平面配置,栋架形式,主体结构上的差异不大,四脊和六脊除了造型上的差异,还影响到了五厅中脊梁的高度,形成差异。
(一)六脊三川殿屋顶形式
六脊三川殿屋顶形式常见于1850-1950年期间的华侨回乡所建民居,亦有华侨回国后担任官职所建的官邸,比如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而六脊三川殿屋顶形式用之最甚尤以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代表。但是六脊三川殿在施工中也有不同的形式风格表现。六脊三川殿的正脊部分与一般四脊三川殿的正脊部分一样,差异在东西五厅位置对应的脊身。
图 26 清代-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1.脊身差异
脊身做法随土水师傅的营造技艺和房屋主人的要求而会有所不同。笔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多是在脊堵位置的差异较为明显。
第一种,在屋脊施做完成后,脊堵位置不做其他施做,保留其泥塑平整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