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区华侨闽南传统民居屋顶建筑特色是什么?

2020-10-20 17:27:37 作者: 泉州地区华侨

第二种,在屋脊施做完成后,脊堵位置结合泥塑技艺,施做出立体造型。

第三种,在屋脊施做完成后,脊堵位置结合花砖,施做出透空的立面效果造型。

第四种,在屋脊施做完成后,脊堵位置结合泥塑和交趾陶技艺,施做出立体造型。

在笔者走访中,第一种和第三种最常见于华侨民居,第二种常见于官邸之中,而第四种相对来说比较罕见。

2.燕尾脊差异

六脊三川殿的屋顶形式,在燕尾脊的燕尾施做上略有差异。在燕尾脊的燕尾数量上有着数量上最明显的差异,单尾燕尾的尾身在感官上较为丰腴,双尾燕尾的尾身更具几何曲线感,且比单尾燕尾的尾身来的纤细,再结合三尾燕尾和四尾燕尾的尾身和尾端来对比,可见随着燕尾数量的增加,燕尾的尾身和尾端明显的更加纤细和几何曲线化。

(二)六脊屋顶机能性

从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匠师王世猛老师处了解到,次厅的次路栋架结构中,中脊梁的顶点高度会比中路的中脊柱高七吋,五厅接次路栋架的五厅中脊梁起点会比中厅中脊梁的高度低八吋。而壁路栋架的中脊梁高度则同中厅中脊梁的高度相同。

图 41 一般五开间中脊柱大木结构半剖面

但是,在六脊三川殿的屋顶形式中,五厅的中脊梁相对平整,起翘相对小。

(三)六脊屋顶营造工法

六脊三川殿燕尾脊向外的脊头部分与一般四脊三川殿一样,在屋脊尾端约1m处,瓦作向上提起45°,来确定燕尾脊的翘起弧度,燕尾脊的下端先铺一层木条,连接屋面及燕尾脊,接着往上铺四层两字、三层基砖、三层瓦片,使燕尾脊上端与整条中脊连成一平面。再用加工成燕子尾巴形状的尺二砖来作燕尾。(《泉州民居营建技术》)而在五厅空间位置的脊身,向外的如正厅所做,但是在向中厅部分,燕尾脊尾部的脊长相对来说,不到正脊燕尾脊的一半,两条细尾没有过多延长而是在于正脊燕尾脊的脊斗部分。

在六脊三川殿的五厅营造上,五厅中脊梁的设计与四脊三川殿的设计有所不同,斜率相对较为水平,所以在六脊三川殿的五厅中脊梁位置需要大木匠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调整中脊梁的斜率,以配合土水匠师对于六脊的施做。可见六脊的营造需要大木匠师与土水匠师的协调配合。

在运水上,比明代和清代的建筑更为陡峭些,接近在0.35-0.4区间,在屋顶形式采用的手法和夸张度更为高超和精彩。脊身的高度有所提高之外,在燕尾的高度、曲度上有了更为夸张的表现。

(四)华侨建筑屋顶的时代性

传统民居的修建和保留大多是官邸或是富人的民居,而在1850-1950年的华侨回国潮中,华侨民居的大举兴建,带动了传统闽南民居的又一轮兴建风潮,也使得目前的清代末期到民国时期的闽南传统建筑保留相对完整。

而华侨兴建的闽南传统民居在栋架、材料、工艺、营造技艺上还是有所传承旧法,更多的是在三川殿与一般民居和官邸的不同。六脊三川殿的诞生,使得土水匠师在三川殿的样式上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在脊身的处理,燕尾的调整上有了更多的三维空间可供操作。

(一)探讨

笔者在结合《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中的泉州市地区及泉州民俗文化丛书《泉州古厝》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六脊三川殿多出现在华侨或是有旅洋致富的商队老板的民居之中,但是在南安市石井镇的南安中宪第屋顶有不一样的发现。南安中宪第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及1678—1735年间,但是南安中宪第的下落、顶落、后落的三川殿形式是六脊三川殿形式,从屋主口述中了解到,南安中宪第在2018年虽然有过屋顶翻修,但是是遵循古法的修旧如旧方式,保留其原始风貌,屋主从小的记忆之中便是如此。而在南安石井镇的其他民居,官邸和一般民居依旧使用四脊三川殿屋顶形式,华侨民居有使用六脊三川殿屋顶形式。

南安中宪第在清代中叶就使用六脊三川殿屋顶形式的营造技艺,值得后续追踪调查。

(二)结论

泉州地区的官邸、民居、华侨民居的三川殿形式在时间轴上的差异在泄水坡度和屋脊形式上有了除“四脊”和“六脊”的差别之外额外的差异。在泄水坡度的设计上,大木匠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的制作水卦图,来确定屋顶的泄水坡度,即“运水”。

(一)明代建筑屋顶

目前泉州现存的明代建筑,多以官邸为主,多有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