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继承帝位,为什么睿宗只做了不到三年的皇帝,便要让位呢?

2020-10-22 17:27:59 作者: 唐玄宗继承帝

“有术者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

《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记载太子侍读张说进曰:

“此是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

于是睿宗下旨皇太子监国。《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记载,延和元年(712年)六月,有凶党因术人闻睿宗曰:

“据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灾,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东官矣。”

于是睿宗又下旨皇太子即帝位。这两条记载所称之“谗人”、“凶党”,究竟是何人,现在很难知道。但无风不起浪,术者所传事出有因。尤其是两次术者上言,睿宗闻即下旨,诏皇太子监国和即帝位,并称“传德避灾”。此“避灾”二字,可谓是道破睿宗心里的隐衷。事实上,李隆基早已控制了朝廷军国大权,睿宗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

第二、李隆基迫睿宗退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太平公主势力的膨胀构成了对他的威胁。

太平公主曾深受武则天的宠爱和熏陶,富有智略和权术,怀有很大的政治野心,一直在培植私党势力,妄图效尤武则天,重温女皇的美梦。韦后篡权时,她作为李唐宗室的成员,与李隆基联合反对韦氏势力。但李隆基掌握政治权力后,太平公主与他的争权斗争就突出起来。论实力,太平公主并不亚于李隆基,睿宗居位时,宰相之权几乎尽被她的私党萧至忠、窦怀贞、岑羲等人所把持,禁军将领中她的党徒也不少。自然,睿宗怂恿太平公主,可能也有借其抑制李隆基势力的意图。而太平公主支持睿宗排斥太子李隆基势力,其最终目的是在为自己称帝扫平道路。显然,这是对李隆基的一个严重威胁。但这是一股企图拉历史倒退的势力,因而,在朝廷中受到正直大臣的抵制和反对。

《旧唐书》卷九六《宋璟传》记载李隆基以太子监国后,一次太平公主“于光范门内乘辇伺执政以讽之”,当众诋段太子,宋璟即辩护说:

“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安得有异议!”

姚崇、宋璟还共同奏请太平公主移住东都洛阳,以除东宫之隐患。但由于睿宗支持太平公主,李隆基看看时机还不成熟,便以姚、宋“离间兄弟”,结果两人被贬斥。姚、宋两人是朝臣中支持太子势力的主要大臣,李隆基主动要求贬斥他们,在当时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平公主在睿宗支持下势力相当强大,李隆基的准备工作还未完成,必须暂时退却一下,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二是姚、宋两人既已亮了相,怕睿宗、太平公主加害他们,将其贬出京师,反可得以保全。

后来玄宗正式即位,即将两人召回委以宰相重任,便说明了这一事实。

又据《旧唐书刘幽求传》载,刘幽求早在先天元年(712年)曾令右羽林将军张暐密奏李隆基,请以羽林军诛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李隆基“深以为然”。过后,

“暐又泄其谋于侍御史邓光宾,李隆基大惧,遽列上其状,睿宗下幽求等诏狱”。

这里,李隆基上告刘幽求,并不是为了出卖他,而与姚、宋之事同出一辙,是为了迷惑对手,掩盖自己的密谋行动,并达到保全党羽的目的。

最后,到了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一切准备就绪,时机成熟了,便先发制人,以太平公主谋反,将其党徒一网打尽。睿宗至此势孤力单,无可奈何只得下诏:“朕将高居无为”,退避三舍了。而李隆基则最终达到了夺取皇位的目的。

结束语

从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的退位,到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的继位,其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政变,核心是复唐与反复唐、正统与反正统、进步势力与腐朽势力之间的斗争。从表面看,是李唐宗室、外戚集团之间围绕皇权的争夺,但实质上,斗争的胜负谁属,取决于进步势力与腐朽势力的消长,取决于官僚中维护李唐正统的势力及其对立面的消长。

在唐代神龙至先天年间,它是作为一种维护正常的封建秩序而表现出来的,它意味着重建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权,杜绝一切野心家的觊觎之路,使政权重趋稳定,因而代表着进步势力,符合人心所向。韦后和太平公主势力其失败是十分自然的结果。中宗、睿宗虽曾一度当了皇帝,但由于他们分别重用韦、武或太平公主集团的人物,因而背离了民心,好景不长。只有李隆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同韦、武和太平公主集团作坚决的斗争,因而深孚众望,得到广泛的支持,成为斗争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