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生只写一首诗,却成千古绝唱,朱元璋将精髓学得炉火纯青

2020-10-01 12:18:11 作者: 刘邦一生只写

刘邦自建汉朝后,因淮南区域有大规模的反汉的人群,而领导该队伍的首领王英骁勇善战,下面的士兵愈加的猖狂,在此种情形下,刘邦选择了自己亲自领兵前去镇压,后打了胜仗回城路过曾经长大的地方沛县,与乡亲父老们同桌共饮下,即兴而为一首诗,三行字,虽总23字,却被传颂千年,这就鼎鼎有名的《大风歌》。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刘邦的那远大的政治志向和那为国为民所担忧的心绪,整个首诗雄浑万丈。如果读过屈原写的诗歌,应该不难看出这首诗的风格与出国的诗歌有一定的类似。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沛县被楚国侵占了近百年的历史,所以他们当地的文风也比较类似楚国的文风。自小在沛县长大的刘邦,虽然以前属于不学无术,整天游手好闲的晃荡,但是最基本的诗歌创作的能力还是有的。

我们现代人比较了解的楚国诗歌就属屈原所创作的了,楚国当时的所在地因民风相对较为彪悍质朴,所以出来的诗歌更多的是那些浑然一体,大气磅礴之势,不仅抒发创作者的胸襟,让人读起来也特别的舒服,能领略到作者的感情所在。

刘邦的这首诗歌,可谓是字字值千金呀,如果是普通人所作,或许也就是一般的抒发个人情感的普通诗文而已,但是他的作者是刘邦,故而此诗的每一个字都能被人说出千种解释来,还有就是刘邦本人平时不做诗歌,难得出一首,物以稀为贵,自然就被赋予了很多的附加值在里面,我们去找寻,会发现,关于研究这诗的相关著作并不少,短短的23个字,却被人当成论文来解读,不能不说这也算是刘邦制造的一种奇迹呀!

不管你是否熟知文言文,但小编更觉得这是刘邦说的一些感慨的话而已。前面两句是刘邦表达自己胸臆的话语,比较豪迈自然,也能读得出他的大志,第三句则更多是表达他多国家的安全担忧,也担忧国家的人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但是话有说回来,既然决定人才凋零,为何对于曾经的功臣却又要做得如此绝情?江山是大家共同努力打下的,虽然刘邦你作为领导者,但是没有他们帮你,你哪来的大汉江山,苦可以大家一起吃,但是好不容易等到了胜利的果实,却成了你刘邦一个人的了,不仅如此,还把别人赶尽杀绝。而现在国家出现有人反汉了,你却在这感慨国家没有勇猛的将士保家卫国,想想都觉得好笑。

刘邦的所作所为虽然为的是自己的汉朝,岂不知给后世的诸多帝王树起了开国封赏,此后想方设法的专杀功臣的榜样,以达到降低威胁,巩固强权的作用。朱元璋的起步并不比刘邦低多少,但是却是把刘邦的整个人生的精髓学得炉火纯青,在杀功臣,做事绝方面比刘邦有过之而不及的地步,而且朱元璋对刘邦的评价颇高,想必对刘邦的一生事迹应该研究不少,也为他开创明朝积累的诸多宝贵的经验。

其实自古帝王防患之心需要有,但是对于开国功臣固然他们犯了过错,只要不是摆在桌面上的反叛,至少要给别人留条活路,何必做得如此绝。其实对于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来说,或许没法自救,但是跟随朱元璋的那些功臣,平日里与朱元璋共事那么久,难道就不熟知朱元璋的习性吗?难道不知道他对刘邦的崇拜,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刘邦杀功臣之事,对此应该处事小心点,或尽早的辞官回家经商也是一件不错的事,只需放权远离京城就行,都舍不得那点官位,导致到头来多少功臣断子绝孙,后世人想想都觉得颇为冤屈。

不过至于刘邦做得是否正确,但不否认他所建立的汉朝是中国历朝历代最长久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