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倭:日本对苏东淮南盐区"重拳出击",是谁给你的自信?

2020-11-03 18:29:32 作者: 明朝抗倭:日

3、民族仇恨的燃起

在文化的传承中,民族文化无疑是构成文化光辉的重要一项。为了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古今中外有太多类似的战争。而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地区,正是一场民族文化中的挑衅与斗争。在这种文化的使然下,许多当地百姓,都选择将枪口一致对外。

虽然其中也有不少帮助倭寇入侵的中国人,但是在他们身上,是难以与民族文化挂钩的。因为他们眼中,财富比深远的民族文化更重要。最后的历史证明,财富的力量远不及民族文化的力量强大。

与倭寇之间的艰苦战斗

1、倭寇先进的武器与残忍的手段

嘉靖三十三年(1554),在商人汪直与其他人的勾结下,倭寇开始大举入侵东南沿海地区。倭寇为了获得战争成果的最大化,肆意对沿海地区,发动了“蜂巢”式的进攻。漫无目的,导致许多百姓之家,遭遇了横祸。

为了攻城掠地,倭寇还装备了先进的武器。除了倭刀以外,还有弓箭、长矛等。这些武器看似普通,与当时的明军与百姓相比,确实要先进许多。在明军一次战斗胜利后,甚至还缴获了两门铜制的佛郎机。看来倭寇入侵之前,看似漫无目的,实则早有准备。

2、前期不足的准备与安逸

承平日久的东南地区,“官民皆不知兵事”,当倭寇来临,没有准备,所以在与倭寇斗争的前期,遭受了重创。往往一两个倭寇,就足以抵挡几百个百姓。在倭寇的威胁与影响下,还有人作诗,以表辛酸。“几年烽火困苍生,痛苦郊原父老情”。

在倭寇疯狂的攻击下,东南沿海地区城市遭遇了或多或少的损失。从歙县到通州,甚至在扬州城外,倭寇肆意妄为的欺压着当地的百姓。“哀哭之声,彻于远近”,民族之间的仇恨与痛苦,成为了当时的主题。

3、团结一心,奋勇抗倭

但是痛苦并没有击败东南沿海地区人们的信念,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抗击外来入侵者,在苏东淮南盐区,当地人们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在当地,没有像戚继光一样的辉煌,却有当地百姓的英勇事件。

如在嘉靖三十三年,吕四场的战斗,就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官民齐心,共同战斗,灶勇江毕、江庄等斩首7颗,并缴获物资无数。使倭寇在吕四场登岸的企图破灭,登岸的倭寇尽数被剿。当然,这只是一个小的胜利,在共同努力下,还获得了大胜利。

在对倭寇数次进攻进行总结后,就会发现倭寇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进攻扬州。为了打击倭寇进攻扬州的积极性,在苏东淮南盐区,官民设下了精心的埋伏。如此,导致倭寇数次撤离,并没有过多的打算。但是并没有遏制倭寇再次进攻的野心,倭寇还在精心的计划着下一步的行动。

鉴于苏东淮南盐区戒备森严,倭寇决定准备大量部队,来进犯此地。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其大部队还是遭遇了埋伏,并导致了数次的失败。当倭寇意识到扬州附近地区的威胁后,其便开始进行疯狂的进攻,所以其失败也是彻底的。

在西场地区,官民又一次打击了倭寇,并获得了大捷。从此以后,倭寇再也不敢觊觎苏东淮南盐区。朝廷内外也为此事欣喜若狂,还有人吟诗称赞到“龙骧百万向南征,水战堂堂赤帜横”。

捍卫国土的战争总是胜利的

在西场大捷后,倭寇已经不敢对苏东淮南盐区有太多非分之想。在戚继光来到之后,并对倭寇进行了彻底的打击,使倭寇之患,就此平息。由此,东南沿海抗倭的胜利,并不全是戚继光的功劳,而是当地百姓共同的功劳。

虽然明朝朝廷并没有改正“闭关锁国”的弊端,甚至于清朝还延续了明朝的国策,这无疑是历史一大憾事。但是在嘉靖年间,苏东淮南盐区,当地百姓与倭寇誓死斗争的历史与战争证明,战争的胜利其实是思想的胜利、地区的胜利、民族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