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武器,跟美军比只能算三流,为何太平洋战争时那么顽固?

2020-11-09 08:12:37 作者: 二战日军武器

评判二战中日本武器的强弱,得分海军和陆军。

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号称“帝国之花”,放眼当时的世界海军排行榜,那可真是挤进全球第三没问题,这是日本真正精锐中的精锐。人家老美在太平洋战场上为啥嗑得那么艰难,因为跟他们打交道的就算日本海军。

至于日本的陆军,也就是抗日战场上我们最直接接触的小鬼子,他们的装备总体来说,就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所以会有日本武器装备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将日本陆军装备与德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军队进行了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使得各个国家都将最好的资源投向了战争,由此催生出了许多突飞猛进的“黑科技”。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武器装备,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U2潜艇;苏联的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波波沙冲锋枪等等。然而似乎并没有听说过日本陆军有什么特别出名的武器,这使得大家错误地认为日本武器属于三流。

除令人头疼的飞机外,日本陆军最有名的是三八大盖、八九式掷弹筒和九二步兵炮等。侵华时期日军最常用的武器装备,就是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就是指日本三八式步枪,这款步枪的前身是德国毛瑟1871步枪。毛瑟1871步枪发射的是7.92毫米大威力步枪弹,使用起来后坐力过大,不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

于是,日本于1897年进行仿制,将步枪口径改成6.5毫米,山寨出了二战日军制式装备三八大盖。

步枪弹口径的缩小,导致三八大盖先天威力不足,虽然有很强的穿透力,但是杀伤力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许多被三八大盖击中的人,运气好的话子弹都不会留在体内,从前胸进后背出留下一个小孔,只要不是击中要害,修养一段时间就能重新上战场。

但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三八大盖至少有三个好处:

一是射程远、射击精准。经过严格射击训练,再配上三八大盖这款“准狙击”步枪,战争初期的鬼子老兵,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着实让对手吃了不少的亏。比如硫磺岛战役时,鬼子就专门挑美军中钢盔上带红十字标志的医务兵下手狙击,让许多美军伤病因得不到救治而死;

二是节省黄铜等原材料,这对资源缺乏的岛国日本特别有意义;

三是三八大盖够长。这款步枪配上刺刀,整枪的长度可以达到将近1米6,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中正式步枪+刺刀也才1米5,这就导致小鬼子在拼刺方面得了优势,再加上他们战前充足的训练,使得我军往往要三个抗日战士才能撩翻一个鬼子。

说完三八大盖,再说一说日本另一大杀器,八九式掷弹筒。

掷弹筒,从武器角度来讲,属于轻型迫击炮。日军的这款八九式掷弹筒,只有4.7公斤,携带方便且操作简易,再加上种类众多的弹药,日军往往能凭借它搞出各类花式操作。

抗日战场上,有经验的鬼子经常能根据机枪的声音,判断出机枪阵地的位置,随后立马就会有掷弹筒发射的炮弹,往机枪阵地上招呼。

太平洋战场,美军看不上日军老要拉枪栓的三八大盖,瞧不起鬼子只要拿谢尔曼撞一下就会散架的豆坦克,但提到掷弹筒可就会头皮发麻。

最后说说日本陆军九二式步兵炮。

相比于欧美国家的同口径火炮,九二式步兵炮性能显得远远逊色,这也显示出日本当时在国防工业基础方面与西方的差距。

但九二式步兵炮轻便易于携带,炮身比较低矮,更适合日本小矮子士兵使用。而且它设计简洁、易于制造、生产成本较低,更适合日本这种资源匮乏的岛国大规模装备。

通过三八大盖、八九式掷弹筒、九二式步兵炮,以及鬼子频繁使用的刺刀白刃战术,我们大致可见二战日军走的是精准射击路线。这也是受困于岛国资源匮乏的无奈之举,处处都得省着点花。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时日本已经造出冲锋枪,但是由于每一把冲锋枪的造价单把达到100日元,如果装备一支一个师团需要1万把冲锋枪,大概价格是100万日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后期的维护成本。

日本海军认为成本太高了,大力反对。而相应的100万日元在当时可以造一艘战列舰,能够极大地提升日本海军实力。

这也导致日本后期在与美国进行太平洋战争时期,没有冲锋枪使用,只能依靠人肉炸弹或发起自杀式袭击。单发的日本三八大盖儿遇上美军的速射武器,只有被虐的份。

至于日军的“强”,更多体现在的是海军与美军的死磕。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拥有战列舰、护卫舰和重巡洋舰还包括多艘航空母舰,而且日本海空军航空兵飞行时间都在2000小时以上,绝对老司机。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日本士兵在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双重作用下,拥有着极其顽固的战斗思维,绝对不会出现意大利式的大规模投降。日本虽然武器装备总体水平不如英美等发达国家,但精神层面却是表现出极其狂热的情绪。

这也使得美军十分头疼,搞不懂被困在孤岛上弹尽粮绝的日军,干嘛还要死磕下去,专门研究之后于是就有了分析日本人性格和行为方式的《菊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