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安徽,河南父子兵见面问候——“你也来了!”

2020-07-24 10:31:47 作者: 驰援安徽,河

侯方和队友在蓄洪区救援

马玉祥送鱼到自家附近河南消防驻地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邵可强通讯员刘志亮余会涛张雅飞文图

7月23日,安徽阜南县蒙洼蓄洪区,阴雨连绵。一大早,来自郑州航空港消防救援支队的突击队员侯方,在检查设备;来自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的后勤保障员马松,在当地市场上采购食材。与此同时,他们的父亲也在蓄洪区忙碌着。

侯方父子同为消防员,从豫来皖,抢险救援;马松则是支援家乡,身处蓄洪区的父亲得知后,赶在洪水前捞鱼,送给消防指战员食用。

同在蓄洪区救援,父亲总是叮嘱儿子

“注意安全,带好队友”

7月23日下午,在安徽阜南县老观乡的圩堤上,郑州航空港消防救援支队设置的前置执勤点,刚送完药品的侯方喘了一口气:“今天上午跑了三趟,运送三位病人就医,兄弟们休整一下。”

7月20日,淮河王家坝开闸放水,蒙洼蓄洪区内的水位持续上涨中。洪水来之前,蓄洪区内的村民已安置在高地的庄台上。侯方驻地所在的老观乡位于王家坝下游,他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圩堤和庄台之间转运物资、病人、医生。

7月20日,到达第一天,因道路漫水,侯方和队友将一名滞留考生送回家;7月21日,蒙洼蓄洪区老观乡一名群众因错误饮食发生食物中毒,侯方和队友往返12公里成功将其转运就医;7月22日,一女子在医院即将分娩,她的家人被隔离在蓄洪区内,侯方和队友在转运两趟病人后,继续去接家属……

“从20日到达现场以后,参与大大小小的救援16起,救助群众10余人。”32岁的侯方在突击队算是“老将”,不过洪水中救援的艰难出乎他的意料,“转送群众中,最远的需要两个小时,最近的也得半个小时,再加上水情复杂,冲锋舟搁浅、橡皮艇失控等惊险时有发生”。

侯方的父亲侯少清也在安徽蒙洼蓄洪区抗洪前线,只不过不在一个驻扎点。

驰援安徽,同为河南消防员的父子并未提前沟通。侯方说,当时他在南阳驻守,父亲在郑州,7月20日二人随大部队到达安徽阜南县汇合集结时才见面,当时父亲说了一句,“你也来了”。

作为老消防员的侯少清,此次抢险救援主要是指挥调度;侯方作为突击队队员,主要是前线施救。二人同在异地抗洪,见面机会不多,谈话更是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眼神的交流。

在指挥调度中,侯少清碰到儿子侯方,往往会叮嘱一句“救援时,注意自身安全,带好队友们”。

儿子返乡抗洪

父亲捞鱼“犒劳”其队友

7月23日一大早,在安徽省阜南县蒙洼蓄洪区的河南消防救援总队前方驻地,后勤保障员马松和队友准备外出采购。

“我是安徽阜南人,老家就在邻近的乡镇,对这里环境熟悉,采购物资方便。”马松告诉大河报记者,虽然不能上一线抢险救援,但是物资采购同样很重要。

马松,今年29岁,2011年在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入伍,老家在安徽省阜南县郜台乡宋台村,正好处于淮河蒙洼蓄洪区范围内。“当时接到命令后,就从总队出发,只知道是去安徽。”马松说,7月19日晚,他驾驶餐车一路行驶,从河南信阳驶入安徽后,才发现此次抢险救援的目的地是老家阜南县。7月20日上午,马松和队友们到达阜南县蒙洼蓄洪区的曹集镇,虽然离老家咫尺之遥,但是需要安顿物资,准备食材,一夜未眠的他来不及联系家人就开始忙碌。

此时,马松的父亲马玉祥正在鱼塘里忙碌,因为王家坝泄洪,他们家承包的40亩鱼塘、30亩虾塘、10亩牧草将被淹没。由于时间紧急,而且马玉祥一个人在家,只能抢运看护鱼塘板房里的物资、设备。

第二天上午,马松接到父亲的电话,他说,“邻居在郜台乡政府看到了河南的消防车,听说是抢险救援的,就问问我是不是也回来了”。

电话中,马松说暂时不能回家,马玉祥说家里的鱼塘保不住了,“塘里的鱼是2017年撒入的鱼苗,现在都长大了,太可惜了!”

马玉祥得知河南消防指战员在附近驻扎,挂完电话就叫上邻居,借了渔网,在洪水到来前捞鱼,想给儿子队里送去。但因洪水淹没了道路,鱼送不到儿子的驻地。

当天下午5点左右,马玉祥驾驶货车拉着一车鱼送到河南消防在郜台乡驻地,一车大约800斤,有花鲢、鲤鱼、鲫鱼。“儿子吃不到,儿子队友吃,一样高兴。”虽然没见到儿子,话不多的马玉祥依然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