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阅读”——《造房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营造的意趣

2020-09-15 16:37:06 作者: “云上阅读”

《造房子》是世界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首次成书,收录了十多年来王澍最重要的一些建筑文化随笔。

在书中,王澍用朴素隽永的语言,不仅讲代表作品、也谈设计观念。他谈论园林的审美情趣,传统的人文情怀,也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路径,更流露出对于现代城市建造的危机意识。

10篇建筑文化随笔

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

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

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在本书中,你能读到一位建筑师回望他的成长历程,是如何一步步从文学走向建筑,是如何一步步从叛逆走向温润;

实际上,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我觉得像是苏醒。可能在我童年,再小一点儿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接下来你经历社会的巨大的变动,和青年的愤怒阶段,很多新的思想接进来,融合完了你会发生一次蜕变,蜕变之后你还能回到你一开始的那个原点。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这个原点,它是一种普通的生活,但又不是平庸的生活。

你能读到一位建筑师详述他的设计过程,是如何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启迪,是如何思考诗意的营造;

两件事,让我有了重观园林的兴趣。其一是读童寯的关于园林的文字,我至今仍然认为,童寯之后就没有值得去读的关于园林的文字。因为童寯的园林讨论不是在解释之上追加解释,解释一件事是很容易的,童寯的文字是能提出真正的问题的。在《东南园墅》开篇,那个问题看似天真:“这么大的人怎么能住在那么小的洞中?”这个问题让我快乐。我突然看见一个世界,在那里,山石与人物等价,尺度自由转换。如果建筑学就是对人的生存空间的一种虚构,这种虚构就是和山石枯木一起虚构的,它们共享一种互通的“自然形态”,并不必然以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为基础,建筑不必非方即圆。

你能读到一位建筑师勾勒他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在浮躁时代中保持平和,是如何在繁华中追求朴素。

认识妻子以后,抹平了大半。事实上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更是关乎心性的修养——比如一整天不干什么,人的心灵还很充满。

我晒太阳,看远山,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我能这样度过整整一天。你能看到,春天,草变成很嫩的绿色,心里一痒。当我用一种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它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无所事事是很难学的一门学问,但我逐渐学会了。无所事事时,突然间脑子里有东西闪过,站起来,一提手,把该画的东西画出来,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憋着想,这样还是那样。

王澍笔下的文字温润平和,少了印象中专业书籍给人枯燥晦涩感,多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营造的意趣,使得这本文化随笔集朴素易读而不失专业性与趣味性。

在《造园和造人》开篇,王澍说自己对弟子们常说的有三句话,也是他自己的建筑美学或者说对建筑的态度:

“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去做。”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

恬淡坦然,能在日常生活中对极其细微的事物现象的细细品味享受,能沉进去体验又能跳出来观察思考,这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

王澍只是把建筑这件事融入到了这种生活方式里,希望我们都能到达这样的一个生活境界。

内容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