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囤物行为或是病,“心病”需“心方”

2020-09-23 04:22:15 作者: 家中囤物行为

本次报道中的“拾荒阿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拾荒阿姨”所在的彭浦新村街道,建设有多个心理服务点,数十名心理咨询师免费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对于“拾荒阿姨”而言,这些心理服务网点宛如不存在。因为“拾荒阿姨”本人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存在异常,也并无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意愿。

“心理咨询,也需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如果当事人本身没有配合心理咨询的意愿,我们的工作就非常难展开。”一家已经成立十余年的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咨询师直言,“心理咨询师对社区的熟悉程度是有限的,很难知道谁是最需要心理服务的人。因此,大多数情况,心理咨询师的服务对象,是主动寻求心理支持的人。”

如何把心理服务送给最需要的居民?

●彭浦新村街道跨前一步,由居委会搭建平台,让心理咨询师主动上门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效果好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将心理咨询服务送给最需要的社区居民呢?

这一次,为了根治“拾荒阿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组织人员清扫公共区域堆物的同时,彭浦新村街道尝试跨前一步,由居委会搭建平台,让心理咨询师主动上门,为“拾荒阿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9月22日,在居委会的劝说下,“拾荒阿姨”同意尝试在居委会里和心理咨询师见一面。

咨询师明显感觉到,对于心理咨询服务,“拾荒阿姨”其实心存戒备。

但慢慢地,在心理咨询师的沟通下,“拾荒阿姨”放下了内心的戒备,主动将内心的困扰倾诉出来。她主动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以及生活经历中让她感到痛苦的部分。

“我们建立了信任。”为“拾荒阿姨”提供服务的心理咨询师说,接下来,他们计划从缓和“拾荒阿姨”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增加阿姨的社会支持,帮助她理清当下生活中的重心,慢慢整理自己的内心,进而整理生活环境。

三泉路517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还表示,未来将会主动邀请这位阿姨,多多参与社区活动,改善她与邻里的关系,帮助她重新融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