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李梅田:死亡考古学——关于墓葬考古研究的一点思考

2020-09-29 15:46:44 作者: 讲座︱李梅田

李教授认为这个过渡礼仪对我们解读中国古代的墓室画像的意义,在于理解画像的叙事性——叙事方式与叙事逻辑。他以马王堆汉墓的帛画、东汉苍山元嘉元年的画像石墓、辽阳棒台子二号壁画墓等为例,解读了墓室壁画的叙事方式,认为这些墓室壁画都是对生命状态转化的描绘,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如马王堆一号汉墓的T形壁画以上下四个片段描绘了死者的灵魂在受祭后“升迁”的过程,生命状态发生了由生到死,到升仙的过渡;苍山东汉元嘉元年墓和辽阳棒台子二号壁画墓都以逆时针方向进行叙事,在不对称的墓室空间里,以动态的车马运动和静态的墓主受祭图表达了从生到死的转化。

辽阳棒台子二号壁画墓的叙事逻辑第三个内容是生死观,即对待死亡的态度。

李教授认为:“死亡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研究古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问题实际上是生命问题,是一个重大的人文命题,考古学的学科属性是人文的,所以研究死亡应该成为考古学的目标之一。由于宗教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各个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大不相同。比如,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借助奥西里斯(Osiris)的力量而达到重生,墓葬是生命的延续和重生之地,墓室的设施、图像和文字咒语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设;古波斯人相信死后的灵魂要通过一座桥,或升入光明的天堂,或坠入黑暗的地域,桥在波斯文化中具有生死分界的含义;基督教文化里也有关于复活的信仰;佛教讲究轮回转世等等,这些有关生命与死亡的态度都会影响到丧葬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