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校园飘桂香 正雅书院有情调——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

2020-10-11 01:45:53 作者: 秋日校园飘桂

明净的天空,绚丽的秋色,诠释着自然界的温润与美丽;安静的会场,专注的眼神,彰显着一中人的追求与执着。

天高云淡是金秋不变的底色,读书分享是我们永远的坚守。凉爽的秋日,正雅书院携书友们再次踏上了共读之旅,相信我们的生命会因持续的阅读充满欢愉与自由,我们的校园会因四溢的书香充满智慧与朝气。

关于本书的很多内容我还在继续学习思考中,限于我的水平,表达难免有不当之处,但是《教育的情调》书,确实给我带来很多惊喜和改变,是值得仔细阅读的好书。

陈现英老师读书分享

一直“在”路上

疫情期间我读了一些书,写了三本记录本。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校长推荐的《教育的情调》,细细品味,联想到平时教学,隐隐的东西亮堂起来。下面我就从这本书的三个章节,我喜欢的三点谈谈我的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1.老师“看到”孩子

如何去看,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存在的方式。

如何看孩子,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和这个孩子的关系。

有一个孩子在跳绳,不同身份的人,看到的不一样。

路人:看到一个孩子,一根绳子和一场游戏,回不去的童年。

老师:看到了一个孤独的女孩用孩童的快乐为代价赢得母亲的欢心;当她的眼睛转向一起跳一根绳的其他女孩时,老师在孩子的眼中捕捉到一种渴望—一种被同学接受的的渴望。此时教师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牵挂着孩子。而这种教育机智会促进女孩和朋友们分享生活空间。

教师决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警察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孩子,机智的老师会以教育学的方式看到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存在。

2.孩子“看到”老师

机智的教育不是书中麦克的老师那样没有教徒的教长。真正的教育是我们带着责任感用全部身心去“看”孩子,此时与世界的其他关联都被轻轻的切断,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诚恳的接触。这些日子,我们班有好几个孩子得了水痘,孩子们惶恐不安。我们的段瑞君主任几乎一直在教室陪伴着孩子,我们老师从未因此回避对孩子们的爱。我想对每个孩子而言,学校里的每个日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整体,被赋予了一种色彩,一些意义。

教师的爱是教育爱,教育之爱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它必须能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其它的爱不同,它是非功利性地指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学就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范梅南),教师需要通过现象学式的 “听”、“看”和对具体情境的“关注”,让孩子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在”,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看见”。这样让孩子生活在尊重、包容、关爱之中,从而幸福地生活和成长。也正如书中所说,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

读过本书,我尝试运用本书的方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比如:我班上有个小孟同学,活泼好动,喜欢跳绳等体育运动。高一入学时,成绩中等,但是习惯不太好,上课喜欢接个话茬,特别英语课和语文课更是不好好上,任课教师也多次反映这个学生的问题,成绩一度降到班里倒数,我也多次找他谈话,分析成绩,强调课上纪律,效果一直不好。疫情期间,我去家访,了解在家的学习情况,并当着他家长的面说了一些他的长处,还请教他买什么样的跳绳比较好,让他感到老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家长后来打电话说,从家访以后孩子变化比较大,学习也积极一些了。

复课后,坚持了一般时间,我又发现他偷着写类似科幻或者游戏一类的东西,而且很痴迷,被发现后,他很紧张,让我保密,自己也保证好好学习,并给我写了保证书,我答应替他保密,但是要求是先做好作业,课下的时候才能写。事后我就想如何更好的让他投入学习,除了考试后的谈话,怎么样让他知道他是被关注的,我想到他读书声音大,我就课下单独找他,告诉他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下了早操后,进入教室要大声朗读,来带动其他同学,因为他的声音大很有激情,除了他别人做不好这事。他从第二天早上就开始带头读,而且一节课都很有激情,也不见他上课打盹了。通过观察,发现他书写不规范,告诉他平时解题就要规范书写,打草纸也注意使用方法,他都能照做,最近一次月考中,成绩进步很大,而且人也变的自信了,上课更加认真,遵守纪律了。

闫志华老师读书分享

品经典 获感悟

——《教育的情调》读书报告

首先感谢王继峰校长在疫情期间赠送的《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拿到书打开扉页看到的是几位教育大家的推荐,这激起我的好奇心——对作者,对这本书。于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后感觉很有特别的味道,又翻阅了多次。有这么几点让我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