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 守护生命之花

2020-10-12 05:14:46 作者: 急救 守护生

9月20日,在重庆市科技馆,医疗志愿者一对一教市民急救知识。万难 摄(人民视觉)

9月16日,内蒙古民间户外救援协会的队员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公义店小学指导孩子们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练习。丁根厚摄(人民视觉)

9月14日,浙江省金华市经济开发区公交8路线上,首辆携带AED设备的公交车正式上路。李建林摄(人民视觉)

9月12日是第21个“世界急救日”,今年的急救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而显得意义更加不一样。因为疫情影响,社会大众更加关注医学和健康领域。近年来,猝死的新闻经常出现在媒体上,尤其是年轻人猝死的案例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社会公众关注自身身体健康之时,对急救更加重视。

在医学上有“钻石四分钟”的说法,指的是在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在4分钟内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达到50%;而超过这一时间,被救活的希望就很渺茫。因此,对普通人来说,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的技能,对挽救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烧烫伤、外伤止血等急救技能也应该掌握,这会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推动急救技能普及,让社会大众更加关注急救事业,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这是救命的技能”

现在,经常会在媒体或者自媒体上看到关于急救的新闻,心脏骤停、溺水等,有的人通过急救捡回了一条命,有的人则没有那么幸运。尤其是随着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年轻人、白领等群体出现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的情况越来越多。

据有关机构估计,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超过54万人,每日至少1500人心脏骤停,但抢救成功率不足1%。与之对照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抢救成功率是10%,部分城市和地区达到30%-50%。

所谓心脏性猝死就是指突然发作的心脏病导致的心搏骤停,常常因来不及救治而猝死。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救命的关键却是心脏骤停时的4分钟之内,故被称为“钻石4分钟”。

因此,急救十分关键,它可以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

在北京某企业工作的小蕾时不时看到一些心脏性猝死的新闻,“看到人救了回来,心里很高兴。但看到最终没救回来,自己也很难过”。作为一名白领,小蕾很同情那些不幸的同龄人,但也促使她更关注自身的健康以及急救技能的掌握。

前不久,小蕾的公司组织员工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初级急救培训,并且准备在公司所在办公楼安装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小蕾参加了这次培训,并且感受深刻。

据小蕾讲述,她参加的急救培训课程是理论和操作两个部分,时间是两天。“讲理论的时候,感觉自己还能跟得上。但是到了实际操作环节,就明显感到了紧张。”小蕾表示,尤其是要学习心肺复苏术,学习各种打绷带止血,“我们还学习了AED的使用”。在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参加考试,并且是单独考核,每个人都要将学习到的内容操作一遍,没有问题才算考试合格。

“这是救命的技能!”小蕾表示,至少将来遇到这种情况,不会手忙脚乱。

北京市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医疗急救工作可以分为院内和院外两大部分,院内抢救中人员、设备及工作流程相对固定,而院外急救要面临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双重压力,患者和家属心情也不平稳,院外急救的工作环境更为复杂。

“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本质区别在于时间。”陈志说,患者在出现急危重伤病之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院前急救,会导致救命的关键时间窗口关闭,即使设备再好,水平再高也无法挽救生命,“所以院前急救是患者有机会得到全面深入的院内抢救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推进普及急救技术,让社会大众掌握急救的技能,对于挽救生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急救事业要与社会发展相匹配

上世纪60年代有一篇著名的通讯报道《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它讲述的是山西省平陆县的61位民工集体食物中毒,因为当地没有救治的药品,最后由中央指派空军运送药物救治的故事。

从急救的角度出发,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反映出急救对于拯救生命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建设好急救体系对于社会大众生命健康的必要性。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就高度重视急救事业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参照苏联急救站体制,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专门急救机构—急救站,承担对城市居民危重急症和意外事故的急救功能。上世纪80年代初,各地对急救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不断加大,建立、健全城市急救站,并不断提高急救站院前院内急救能力。同时,各类医院也借鉴国际惯例逐步建立了急诊科,承担起部分院前和院内急救功能。上世纪90年代前后,120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各地纷纷建立,并形成了多元化急救模式,中国急救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陈志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急救体系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急救事业发展的现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相匹配,是社会发展中需要补齐的一个短板。各地在发展急救事业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县级基层急救体系建设仍然薄弱。

例如120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各地差异就很大。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120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是独立型的。但是大多数地区是依托型或者是指挥型的。而县级120则基本设在县医院的急诊室,急救网络发展滞后,急救人才缺乏。

“急救模式的混乱,对急救体系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效应。”陈志对此表示担忧,政府投入不足,缺乏国家急救立法是主要原因。“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特别是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正在加大投入,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陈志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