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只是有限的一小点,而非确定性是无限的虚空

2020-10-13 23:33:28 作者: 确定性只是有

1

人们总喜欢追求确定性答案。以为凡事一定能分清对错曲直,会有最优解。

但是许多事情并不在确定性领域之中。没发生之前,没人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不会有第二次机会让你跟自己做对比。

和别人比,诸多条件又不同,也没有绝对的可比性。此时,立于“最优解”来做道德批判,是一个妄念。

2

在不确定性领域,有一万种活法,也有一万种死法。看不到绝对的对错、曲直、最优解。

一条路走下来,活下来,走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最重要的是,明天要继续走好。但是,要怎么做才能“明天继续走好”,是另一个非确定性题目。

只能不断去试,去调整,没有必然的最优解。

3

确定性知识的外面,是更大的未知领域。或者说,确定性领域的外面,是更大的非确定性领域。

在确定性领域,和在非确定性领域,应该用两套不同的思维体系去应对。

在确定性领域里,对错有确定性的答案。如果还用非确定性领域的思维方法,就叫不尊重科学。

在而非确定性领域里,答案是未知的。如果用确定性领域的思维方法,就叫迷信科学或者教条主义。而先尝试后调整、接受无常、中庸之道、实事求是,在应对非确定性问题时则更合适。

4

一个牛逼的人,他的确定性领域比别人扩大出许多。

但是,如果认为他面对什么问题都能给出确定性答案,也是对非确定领域的无视或者无知。

要知道,在他的确定性领域之外,还是广袤无边的非确定性领域。

古往今来,人们掌握的确定性知识越来越多,确定性领域越来越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现代科学)。同时,也把能接触到的非确定性领域撑得越来越大。

不确定领域一直存在。在认知的前沿,我们一直在摸黑赶路。

从漫长的人类认知史而言,牛顿定律很少,混沌和量子则长期无处不在。

确定性只是有限的一小点,而非确定性则是无限的虚空。

5

用非确定性的视角是看世界,没有哪个要素能决定一件事情一定能成功,也没有哪一个要素能导致一件事情会失败。

换句话说,在非确定性世界里,并没有那么多的充分条件,也没有那么多的必要条件。更多时候,世界缺少谁,或者增加谁,还是会一样转。只是转的方式可能有点不一样而已。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致胜因素,或者致死因素,都属于确定性世界的东西,或者说确定性视角里的东西。其实很难遇见。

不管出现了什么情况,只要加入不同的东西,都还可能会发生变化。所谓天无绝人之路。

6

演绎法并非天生比归纳法高级。

在起初、和日常的大多数眼前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的归纳法,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逻辑和推理往往有指定方向。但在真实世界里,由于总有不确定因素发生,事实并不会向推理的那个特定方向发生。人们一开始所臆想的演绎法,往往都是有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演绎法有个绝对优势,可以积累和发展。也就是说,演绎法能和时间做朋友。经过若干日月、年岁、世纪的点滴积累,最后有可能可以把不确定性命题,变成确定性命题。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把知识一点一点从不确定性领域里往确定性领域里搬。偶尔遇到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师,才能一次性多搬一点。

如果能忽略时间,演绎法似乎比归纳法强。但是对于每个人短暂的人生而言,谁能忽略时间呢?

因此,在真实的历史中,演绎法的旁边,常常是一些喜欢走极端、钻牛角尖、认死理的偏执狂,和极少极少数的天选之子。

7

人原来具备的资源,对结局是有利或者有弊,还得看最后局势的发展,也得看具体的人如何去动作。

古今中外,好像只有学校里的考试是确定性命题。

而其他的,经济也好,政治也好,军事也好,防疫也好,创业也好,择业也好,婚姻也好,人生也好,都在非确定性世界里。

勤奋也未必比不勤奋更好。还得看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并且据此不断做出恰当的行动。所谓从实际出发,所谓主观能动性。

8

人类所积累的知识,也是从不确定性命题开始。

在佛陀和孔子时代,人们睁眼所见的,几乎全是不确定命题。而所有人们起初以为是确定性的东西,最后发现都是不确定的,都是妄念、都是空。因此,佛陀和孔子留给我们的,正是我们面对不确定时的应对之道。比如超脱、淡定、中庸、自律……等等。

所谓古人先贤智慧,大多是应对不确定性问题的生存之道。

人类的认知就是从非确定的混沌中一点一点生出来的。有人认为古人智慧过时,说的是当时困惑古人的那个问题已被揭露,甚至有了确定性答案。

如果我们抛开问题本身,只看不确定性领域中对不可知事物的应对心境和方法,就会发现:知识有可能会过时,而智慧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