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回响】“临时家长”的操心事

2020-11-09 12:13:18 作者: 【远山的回响

不止是英语课,从县城来支教的数学老师也发现,要求五分钟内完成的算术题,县城班里只有个别学生完不成,而在这里,仅有个别学生能够完成。语文老师也抱怨过:上周教的,这周又“还”给我了。更让老师们头疼的是,周末作业很少有人完成——“周一早上都是在教室补作业的。”

“他们都很聪明,只是基础太薄弱,读题都非常慢。”不少老师在交流中统一了看法——一是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比三分之一,无人看管、隔代看管普遍存在,祖父母们大多只关心孩子们吃好穿暖,在监督孩子学习方面基本参与不了,有的学生回家后还要放牛、做农活,回家基本处于不学习状态;二是过去中益乡太贫穷,缺老师,更缺专业老师,往往一个老师要兼好几门学科,学生的学习基础太薄弱。

2019年,中益乡全乡脱贫(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在中益乡脱贫的路上,教育脱贫被当做重点推进。新建的宿舍楼、教学楼明亮宽敞;助学金、各类补贴保障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师资在提升,支教老师一年一年不断地来;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进了教室,各类体育器材供学生使用。条件上的差距正被努力缩小,但老师们发现要想真正实现教育脱贫,必须要让学生摆脱学习基础“贫困”,让他们的基础“富足”起来、扎实起来,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来。

在同一片海域上,有人乘快艇,有人坐轮渡,有人只能自己划小船。何丹此前任职于重庆市一家课外辅导机构,去机构里上课的学生有的是为“冲优”,有的是为“补短”。而中益乡小学的孩子们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学校里的老师——他们与未来之间的“摆渡人”。

“临时家长”的操心事

晚上7点,中益乡小学的教室还亮着灯,不大的教室里,学生和老师还在奋战。

让校变成家,让乡村教师当好“临时家长”,是中益乡小学的应对之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靠教育,经济脱贫了是第一步,“教育扶贫”才是更为持久的话题。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斗里,教师不能缺席,而在远山里的乡村小学,要想解决那一个个因为曾经的贫困而涌现出的问题,乡村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

上完一天的课程,中益乡小学老师们的工作还未结束,他们需要在课后继续扮好“临时家长”的角色。教室的课表里,下午三点放学后是课后辅导时间,晚饭后是晚自习时间,直至晚上八点。

完成作业,培养学习习惯,对中益乡的孩子来说是学习上的“硬骨头”。

“那我们就尽量在课后的时间里‘盯着’他们,陪他们一起完成,有问题当场就给他们解答。”利用这些时间,可以弥补因为基础薄弱而被迫放缓的教学进度,但即便是这样,目前中益乡小学仍要比县城里学生学习进度慢两节。

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坚持的过程。何丹和同事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做作业、答疑、查漏补缺,也唯有花更多时间去补足短板、努力追赶,才有缩小差距的可能。

让何丹欣喜的是,花时间下的功夫没有白费,并以她意料之外的速度反馈给她回报。

为了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何丹利用早自习给学生们放英语听力跟读,最初,何丹看到的是不知所措和一张张“茫然”的脸,但几周下来,她发现已经有几个学生甚至能够比录音更早地把句子完整叙述出来。上课时,也不再有人在她读单词时发笑,他们认识到了这是一门有用的“工具”语言,开始认真学习了,这让她感到欣喜。

“多学一种语言就可以去更多的地方!”谭梓涵在电话里跟妈妈说。

谭梓涵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正在记录同学借阅书籍情况(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学生在学习,何丹也有新的东西必须要学。

这些十岁起就住校独立生活的学生不过都还是一些“小豆丁”,如果不曾受贫困的苦,如果父母不曾无奈外出务工,他们本应拥有完整幸福的童年,也不必早早独立。可孩子就是孩子,总是需要大人照顾。“这些娃住在学校,吃也在学校,老师就是他们的家长呀!”有一次,何丹看到,一个学生发烧去办公室找老师,班主任摸头、测体温、带他去乡镇医院,这个场景让刚刚26岁的她真实感觉到——在乡村当老师,真的要学会去当一个家长了。

改变的力量

生活在改变,学习在改变,一个更大的世界正在孩子面前徐徐展开。

“我长大以后想做一个记者。”在越来越多媒体关注到这个大山里的学校后,谭梓涵的理想悄悄发生了改变。在她的未来里,出现了一个更有趣的职业——记者。

“能见到更多的人,接触到更多有意思的事。”谭梓涵渴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希望他们接受文化熏陶,通过学习、教育,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拥有自己理想的人。”何丹也曾是留守儿童,内向腼腆,学习成绩一般。

那时她在电视里看到加盟“小吃车”的广告,觉得自己学习不好就算了,将来靠这个能赚钱也不错。“但初二的时候,我的老师总是鼓励我,我开始对学习有了信心,成绩也开始变好,形成了正向循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何丹发现了自己在英语方面的天赋和兴趣。

何丹把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誉为一种“改变的力量”。如今,她也希望自己能给眼前这些山区孩子同样改变的力量。“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自己擅长的方向,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拥有更多可能的人生。”

更多可能性,更好的人生,是老师们希望通过教育给予学生的。“我们的学生都聪明得很,如果他们培养了强健的内心和专注学习的能力,以后不管去了哪里,他们都能很快拔尖。”中益乡的老师相信,如果有一天学生们走出大山,也会有和城里孩子一样充实、自信的人生——“因为他们后劲十足”。

外面的世界滚滚向前,袅袅青烟萦绕在大山人家的房屋上方,眺望山尖,天边开始泛红,太阳冉冉升起,新的一天眼看着冒了出来,视线不远处的中益乡小学又响起了朗朗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