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张远波:在奇妙二维世界“开疆拓土”

2021-03-07 14:02:48 作者: 复旦教授张远

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刘海轻轻遮住前额,衬衣外罩着烟灰色的西服,浅笑的时分显得文雅儒雅,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是位“名扬系外”的“硬核”学者。自2014年起,张远波课题组简直每年都有重大发展,推进了凝聚态物理范畴许多问题的研讨。其间两项效果别离于2018和二零一九年登上尖端学术期刊《天然》(Nature),次年,又一项效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主刊。

“咱们的志趣是探究新资料,期望发现新物理。”张远波说。脚步不停歇,他的目光永久朝向未来。

2011年是张远波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他回国参加复旦大学。“这里有年轻人的奋发向上和大志,研讨者们的目光都会集在各自范畴的前沿问题上。”复旦大学的学术气氛“抓”住了张远波的心,他在这里一待便是十年。

十年间,他的试验室建立起来。从室内装饰、安置,再到设备的收购、装置,张远波都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在这间白色主调、科技感十足的试验室里,张远波和他的学生们致力于“把一些不或许变成或许”。在他看来,压力是科研的必备品,应战是人生的一部分。

归国后,张远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黑磷的研讨。这是一种新式二维资料,以它为根底的场效应晶体管器材,在通讯及动力范畴有重要的潜在使用价值。

因为极具前瞻性和复杂性,虽然与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教授课题组“强强联手”,刚开始两三年,研讨仍是发展缓慢。为此,张远波不得不在多地试验室之间来回奔走,不断批改研讨方案,“摸着石头过河”。

研讨发展不顺利,张远波的心态却很平缓。在他看来,探究新资料、发现新物理,是一个长时间的进程,短时间内没有发展很正常。“研讨是探究和试错的进程,需求经常性的反思和调整。”

爱好支撑着应战,厚实的研讨功底与锲而不舍的重复测验总算得到了报答——2014年,张远波团队成功制备根据黑磷的场效应晶体管器材,相关效果发表于《天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

“咱们找到了新资料,但还没有发现新物理。”张远波坦言,寻觅新资料背面的新现象,需求超出其时的研讨视界和了解规模,“这是一条困难的路途,但值得去做。”

2015年,张远波团队与合作者成功实现在双层石墨烯中,经过栅极电压调控谷自旋输运,研讨效果在线发表于《天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二零一六年,团队与合作者们运用光学手法,系统研讨了黑磷能带结构随层数的改变,提醒了黑磷的巨大研讨和使用潜力,文章在线发表于《天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二零一八年,团队发现新式磁性二维资料Fe?GeTe?,效果发表于《天然》(Nature)主刊。二零一九年,团队与合作者经过试验证明了石墨烯能够经过调控,实现从导体到莫特绝缘体的改变,相关研讨发表于《天然·物理》(Nature Physics)。

一项项研讨效果既是探究的效果,也是爱好的结晶。张远波自述:“把主意落地是件十分风趣的事,带给我巨大的满足感。”回国前几年,整天泡在试验室里是他的常态,每天待十几个小时不在话下,后来就恰当缩短了些,家里多了个小豆丁,“试验室达人”也在跃跃欲试,尽力做个好爸爸。

物理学系2016级博士生邓雨君是张远波的满意弟子之一。在邓雨君看来,是导师张远波带她进入了美妙的二维国际,并经过设置难度不低的“关卡”项目,让她不断锻炼、积储力气,扎厚实实地继续自己的“二维国际奇遇记”。

“导师和学生应当共同奋斗、一起前进。”张远波以为,导师要做的是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协助学生取长补短。

为了培育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张远波要求他们每人掌管一个项目,选题须得高而精、针对某个范畴的重大问题,论文禁止“灌水”,试验数据有必要具有精确性和重复性。课题组的组会每周要进行两次,每次继续一整天。会上,学生们共享项目发展,从困惑和失利中找到突破口。“即便彻底负面的试验成果,教师也教会咱们怎么从中剖析出有用的信息。”物理学系2017级博士生田宁说,“这总能带给咱们期望。”

物理学系2018级博士生王虹雅,仍然记住疫情期间的一次线上组会。其时,她的研讨遭受瓶颈,张远波帮她复盘剖析,一直到清晨一点。这对课题组的学生们而言是习以为常的事,“任何人有问题时都能找到教师,不管迟早。”

“多测验,勤探究,求新求变,紧跟年代前沿。”张远波常对学生说,“咱们要做的是在科技范畴‘开疆拓土’。”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通讯员 张晋川 何叶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