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开年已经这么“热”了,2021会是文博热的“破壁”年吗?

2021-03-12 07:52:08 作者: 深度|开年已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青少年已成为博物馆的观众主体,只要精准把握青少年富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天性和圈层化交往、网络化生存、个性化表达的特征,将文化产品与当代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就能吸引他们走近传统文化。

曾经在人们印象中“板着面孔”的博物馆,如今正变得时尚、年轻和可亲近。

在上海,文博展甚至办到社区的停车棚里。

今年1月22日,陆家嘴东昌新村的居民陈阿姨像往常一样走进社区停车棚取车时,不禁被眼前的一幕惊艳到了。

这个停放着居民自行车、助动车的车棚,在停车区域的挡板上面,整齐地挂了一排排新的灯箱,灯箱正反两面都有图片,图片上是“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的相关展品介绍。特展也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同期展出。包括青铜纵目面具、铜眼神器等8件一级文物和5件三星堆出土典型器物的复制品,向人们展示先秦时期古蜀文明成就的杰出代表——三星堆文明的璀璨与辉煌。

社区停车棚也能办文博展

高校象牙塔里的特展和市中心老小区停车棚内的展览,形成了一场奇妙的时空对话。尤其是停车棚里的展览,更是被称为“开脑洞”的创意。

上大博物馆副馆长马琳直言:“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但是怎么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让文物‘说话’?有哪些创新的路径呢?如何从当代的视角来解读传统?”在她看来,“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在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方面做了一次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马琳介绍:“展览分为两场对话。第一场对话是展览内容,展示了古蜀三星堆文明的青铜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其与金沙文明的渊源。第二场对话邀请7位当代艺术家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汲取灵感,从三星堆的元素如眼睛、神鸟为主题,以装置、影像和绘画的方式创作了一批当代艺术作品,与文物在展厅同时呈现,生动阐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基因,用当代艺术向传统文化致敬的方式,开启古蜀文明与当代艺术的对话。”

比起热度更需要“定力”

3月3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吴中博物馆迎来一位特殊观众——知名学者易中天。

以“品三国”闻名的易中天专程来到吴中博物馆打卡“三国志”文化展。在汉末出土的陶狗、陶楼以及三国时代发现的弩机、礌石等展出文物前,易中天细细欣赏,驻足良久。

这个展览集合了40多家文博收藏单位近200件文物,将书本中的三国历史展现在观众面前。自去年11月28日展出以来,观众络绎不绝。为此,原定于3月7日闭幕的“三国志”文化展,延长至3月14日。

“三国志”文化展展品 关公铜坐像(明)

新乡市博物馆藏

“文博热了,是件好事。我们遇到了好的时代,但其实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吴中博物馆馆长陈曾路直言,“因为热是一时的,热了之后,需要靠我们的具体工作提供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把这个热度持续下去。那么,我们的博物馆准备好了吗?又是否有能力策展去满足公众的要求和需求?要下很大功夫!”

在陈曾路看来,比起热度,博物馆更需要的是“定力”,“既要看到当下,更有能看到长远的定力。不管热还是不热,博物馆有自己的工作规律,在倾听社会呼声、观察公众需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核心竞争力。”

“这个核心竞争力,对于博物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产出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和积聚。除了考古专业的人才,还需要运营、传播等领域的人才。”他以河南博物院的出圈为例,“这是媒体、院团和博物馆几方面的合力结果,单靠博物馆的一己之力,很难有这样的火爆程度。”

“博学笃行”吴中博物馆教育之夜

在去吴中博物馆担任馆长之前,陈曾路曾在上海博物馆工作多年。他对上海博物馆的几次“出圈”也如数家珍,“2002年上博展出《清明上河图》,2003年上博展出《淳化阁帖》,2004年上博展出陕西法门寺的稀世珍宝,都曾‘出过圈’。尤其是展出《清明上河图》,已经到了连出租车司机都在热议这幅画的热度。人们排几个小时的队伍,只为一睹国宝真容。”

比起靠一两件国宝级重点展品“出圈”,陈曾路认为,眼下的博物馆热其实是量变达到质变的一个结果。“它不仅不是单一展品、展馆的行为,也不是一时一刻的偶然。作为博物馆人,我们要顺势而为,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红利期,但更要有定力,按照规律做事,总有火起来的时候。”

遵循博物馆工作的“规律”,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的思路。相反,陈曾路觉得应该与时俱进。不久前,他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博物馆里的故事》的文章,发出了“为什么以博物馆为题材的影视剧这么少”的疑问。“博物馆里的故事不比医院和学校少,除了‘有故事的人’,最重要的还有‘有故事的物’。”陈曾路说。

从口红、胶带、考古盲盒等“网红”文创,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现象级综艺,随着文博热的进一步升温,有理由期待“博物馆里的故事”转化为大众期待的优质影视剧。

栏目主编:李君娜文字编辑:李君娜题图来源:受访者提供图片编辑:雍凯题图为《唐宫夜宴》视频截图文中图片除标注外,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