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会起鸡皮疙瘩?那是你大脑的“封印”在召唤

2021-03-21 20:06:31 作者: 听音乐会起鸡

黄宾虹本来就是一个画史研究人员,通过他长期的积累,他发现、顿悟。对于整个山水,他有了一种重新的理解和解构。我们中国文化的厚重感从何而来?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从我们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里面,一点一点地体会出来的。

现场演出这个作品的时候,一方面使用大屏幕放画面,另一方面是全方位的音响构建,所以你可以感觉到声音是漂浮在整个空中的,就像我们现在这个视频所呈现的这样。我们呈现的飘浮的感觉,也是一种软件所生成的声音效果。这个对应的是黄宾虹画论里面,对于“宿墨理论”的一种应用。

这样一个作品给我最直接的震撼是,我觉得我可以为艺术家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在此之前,虽然我作为艺术类特殊人才被国家派到美国去公派访学,但是我一直在寻找一条我的路径,就是,如何真真正正地让艺术和科学能够有一定的交叉?我们的艺术是不是只能为科学做背景音?通过这样一个案例,我意识到,在做交叉学科时、在和艺术家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一些技术,去更好地实现艺术追求和思想。

在高通研究所的支持下,我们不仅完成了这一部作品,此后还有第二部和第三部,作品中有海洋生物的声音的收集和重新塑造。梁雷教授也因为这些作品获得了格文美尔奖,这是国际作曲界的一项顶级赛事,之前华人中只有谭盾老师拿到过这个奖。

这个项目还算是我们传统文化和科学的碰撞,下面这一个,中央音乐学院贾国平教授的这一部作品,就更加现代化一些。

我们来听一下,然后跟大家来说一说,这个声音是什么。

贾国平老师用笙、琵琶、古筝等民乐乐器,对FAST收集到的宇宙脉冲星信号,进行了声音上的再创作。仔细听,有吟、揉、捻、搓,后面还有扫拂……从传统民乐的演奏技巧中挖宝,去反映太空的声音。

听音乐时,你起过鸡皮疙瘩吗?| 图虫创意

刚才大家听我在这儿说,有没有起鸡皮疙瘩?其实,有或没有都是正常的。我们去听音乐会,大家有时会说,哎呀,我今天鸡皮疙瘩起了一身,这个音乐真棒。“起鸡皮疙瘩”好像是一种夸赞。

因为我自己也有过这种感受,所以我觉得这件事值得研究一下。后来接触到神经科学的时候,我查到的一些资料说,大家的脑子里面可能还保留了某种你还没有完全被进化掉的部分。但是,至于它具体是大脑里的哪一部分,现在还没有定论,有的说是中脑的部分,有的说是腹侧纹状体,那我们就等着科学家给我们进一步解释。

但是我要跟大家说的是,你有没有这种起鸡皮疙瘩的感觉都是正常的。听音乐时完全不必去追求什么特别的感受。这一点就像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说的“音乐何须懂”,讲得非常有道理,大家就enjoy the music。

这就引出来一点,什么样的音乐适合你?很多人问我,牙疼的时候选什么音乐会让自己好受些?就选你最喜欢的,平时最熟悉的,看牙的时候就放那个音乐,它能对你的神经有一定的疗愈效果。

大家看这张图,可能觉得有点奇怪,怎么突然蹦出来一句英文,画面也什么都没有。就像我刚才所说,涉及到国际艺术节这种交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一些跨文化的研究。在神经科学方面,像UCSD(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他们有一个非常棒的神经研究所,曾经在那里工作的佩陀(Aniruddh Petal)教授也提出过,语言和声音之间存在关系。

在语言学的研究里,经常有元音、辅音和音节之间这种节奏的测定。研究人员在对各民族的音乐进行测定后,发现了一定的趋同性,特别是在浪漫主义后期,我们来听一下。

上面是一句英语,Can you give me a book?然后我们听一下埃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你感觉一下,是不是曲子的duang duan duang duang duang,和Can you give me a book这句话之间的这种节奏是非常像的。

下面我们再听一听法国的作品,那就很像法语,Bonjour Comment ?a va,优美流畅。

浪漫主义后期在我们的音乐里面也叫“民族主义时期”,所以对比是非常明显的。

这个问题其实我跟梁雷教授也讨论过。他提到了他的恩师周广仁,中国钢琴界的泰斗。他说他小时候弹琴,其他老师都不收他,只有周广仁老师收了他。他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就是要像培养一个作曲家那样去培养孩子们学习音乐。

我把这话解释一下,一个是释放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美术教学的时候,或者是在家里面,给孩子一支笔,给孩子一个本,小朋友好像就特别喜欢画画。那你也不妨试一试,是不是可以在不用特别强的威逼利诱之下,让你的孩子试着创作一下,然后把他创作的小曲录下来,让他一点一点成长,让他自己有一点成就感,这是一种方法。

然后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如何开始孩子们学琴的诱导工作?我在美国的时候,其实美国孩子学琴不像国内孩子学琴,一开始就有一个老师,像私教一样的盯着你练琴。他更多是在幼儿园里面有一个音乐老师,但是他面向的是所有的孩子,而且他不一定是非得要盯着你,关注你这个曲子这儿弹错了或者怎么样。

一开始我就跟我和所有咨询我的家长们说,你要“勾引”你的孩子去学琴,就是你可以在那儿弹琴,或者最好有一个哥哥姐姐在那儿弹琴。小朋友他会从众,他会觉得很好奇,这个时候你最好就让你的孩子和琴之间保持一点距离,随着他被调教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兴趣是一定会越来越急迫。越急迫的时候,你作为家长越要有耐心,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认定了,我一定要弹琴,你不给我弹琴我都不下去玩——当然我这是举个例子,可能玩的引诱还是更大的——这时候再让孩子慢慢开始接触乐器。虽然我不是音乐教育从业者,也没培养过那么多小朋友,但我觉得,这种方法你可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能让你孩子的学琴兴趣更加浓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