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心性与道体”学术研讨会回顾

2021-04-04 14:53:34 作者: 会议|“心性

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在会通古今中西不同哲学资源的基础上涌现出一系列既深植传统又颇具原创的哲学形态和哲学范式,如“仁体论哲学”“做中国哲学”“心性现象学”等等。丁耘教授的《道体学引论》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出版后,其所提出的“道体学”已引起国内哲学界广泛关注与讨论,但是该书所涉及的一些相关重要议题如道体与心性的关系等尚未得到深入展开。中山大学哲学系相关学者近年来对东西方传统心性思想做了诸多阐发,探讨了从心性出发重思哲学基本问题的新可能。故值此丁耘教授《道体学引论》引发学界广泛讨论之际,中山大学哲学系于2021年3月27日-28日举办了“心性与道体”学术研讨会,围绕心性与道体、中西形上学传统与当代哲学的困境、当代中国哲学的可能性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各地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在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作为主持人指出,“心性与道体”意为心性哲学与道体学的相遇与对话,以此为契机我们可以对当代中国哲学更为多样的可能性加以探讨。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在致辞中谈到,性与天道都是中国哲学的重要主题,而且二者处于内在的相关性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志强教授指出丁耘教授的著作是近年中国哲学界的重要著作,该书不仅探讨了在中国做第一哲学的可能性,同时也摆明了当今中国文化扎根中国大地、不断创生与开展的新姿态。这一著作超越了比较哲学的范式,是中国哲学所展现出的一种更为有力的思想。丁耘教授首先对中山大学哲学系表达了感谢,认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在“人、地、时”三方面均非常合适,同时也谈到了其著作的问题意识的由来、努力的目标、后续有待讨论的问题等等。

在3月27日上午开展的第一场讨论中,主持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李猛教授首先谈到,丁耘教授的著作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可能会成为未来二十年中国哲学讨论的重要主题,而第一场讨论集中探讨的就是这些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在报告《我为什么不同意丁耘、 杨立华和唐文明的超越概念》旗帜鲜明地反驳了标题中提到的三位学者的超越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超越的理解。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杨立华教授则认为,他与吴飞教授的差异来自于双方概念体系的不同,在其报告《道体与生生: 以庄子为核心的讨论》中他谈到中国哲学所理解的命有三种含义。在报告《气化、 形化与德化》中,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澄清了对于太极图的误解,提出万物化生不同于万物产生,在太极图第四层描绘了自然的德化,而第五层是宇宙的德化。而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的报告《道体学与形上学》则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对丁耘教授著作中的问题意识和哲学方法进行了辨析。关于几位学者在报告中谈到的问题,丁耘教授分别作出了回应。

上午第二场报告由吴飞教授主持。李猛教授在题为《超越与奠基: 反文明的形而上学?》的报告中指出,丁耘教授在书中开启了新问题,提出了对古老问题的新理解,提出了新的形而上学形态,也使得西方哲学原本的古老问题重获活力。李猛教授提出,我们或许需要考虑彻底放弃将自然作为形而上学的中心,以文明而非自然构建中西对话的平台。吴飞教授认为,李猛教授的报告点明了之前几位学者未明言之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蔡祥元教授在报告《中西哲学的始点与道路之辨——从丁耘、 吴飞的论争说起》中谈到了“生育”与“生生”的关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韩骁老师的报告《现象学与经验道体的可能性》谈到,丁耘教授的著作中蕴含“第一哲学”的问题结构,然而他并不认同其中的新柏拉图主义式的解读路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的雷思温老师所作报告为《古与今的时中:道体三义中的根据与时间问题》。雷思温老师指出,丁耘教授的判摄方法以“即”为结构,因此能容纳不同学派与文明的差异,并认为丁耘教授的著作以中西问题为核心,而他则更愿意看到对古今差异的论述。在这场讨论的最后,朱刚与李猛两位教授就“如何理解人”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3月27日下午的第三场报告由张志强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吴增定教授在报告《实体与主体: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探究视角》中指出,丁耘教授的著作突破性地将中西思想放在共同的平台,从而求同存异,但这也会忽略两者的差异性,淡化了内部的张力。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庄振华教授的报告题为《作为现代理念论的黑格尔概念逻辑》。庄振华教授主要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了梳理,同时也指出丁耘教授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即我们是否能克服黑格尔眼中那种带有局限性的现代生活。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李为学老师的报告为《重思现代以来的天人问题》,他谈到对中国哲学的思考必须回答天人合一的问题,给出了关于理解天人关系的新进路。图宾根大学的徐逸飞博士的报告题目为《超越的“一” 抑或类比统一性的“一”——试论<道体学引论> 中的新柏拉图主义解释》,认为新柏拉图主义对太一的论述与丁耘老师的著作相共鸣。之后,朱刚教授与吴增定教授就法国现象学与后期海德格尔的连续性与差异性进行了讨论。丁耘教授对吴增定与李为学两位的问题进行了回应,认为对于思想史的细节以及原理的具体坎陷而言,还需进一步的工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