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爆红的摆摊背后:有人卖菜馍成网红,有人卖炒面不收钱

2021-04-20 01:44:50 作者: 一夜爆红的摆

张玉珍侧着半个身子,迈着小碎步,在案板和锅拍之间不断挪移。揉面、擀皮、加馅儿,一气呵成。在媒体报道中,她是金句网红;而在她自己看来,不过是个“卖菜馍的老太婆”。尽管已然凌晨,摊位前的队伍仍排成长龙,或为尝鲜,或为看人。

初春,午夜,郑州街头。

气温在白天刚刚有回暖的迹象,又马上在深夜里杀了个回马枪,寒风习习带来阵阵的冷意。人们好似不急着休息一般,在摊位前排成长龙,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买菜馍。耐不住性子的人看势早早离开,暗下决心“下次早点来”。

在一竖列队伍的两侧,还有为了蹭热度盈利或者涨粉的“野生主播”,戴着耳机,拿着自拍杆,一边和摊主对话,一边和屏幕前的网友互动。原本并不起眼的小摊位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包裹。

不过这也是近期才有的景象。在媒体报道之前,来吃菜馍的顾客仅仅是环卫工人、代驾、外卖员等夜间工作者。摊主是位上了年纪的老者,在媒体报道中,她是金句网红;而在她自己看来,不过是个“卖菜馍的老太婆”,网友们亲切地称她为“菜馍奶奶”。

夜晚华灯初上,疲倦了一天的打工人回归温柔乡,而属于地摊小贩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他们像“菜馍奶奶”一样昼伏夜出,迎接着四季酷暑严寒,因销量的多少或开心或难过。

或为养家糊口,或为找点事情做,他们支起了地摊,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网红菜馍奶奶出圈了

张玉珍火了。

这是她不了解也不期望的事情。这几天来不断有人跟她说,“奶奶你成了网红”,其实更确切点来说,她连网红是什么都不知道。但她大抵知道,自己说的一些话被人拍成视频发到网上,“然后就成了名人”。原本只是为了找点事情做支起来的小摊位,现在突然多了很多来光顾生意的人。

工作量比之前突然多出几十倍,这让她感到措手不及。

张玉珍双手按在案板上,叹了口气,抬头看了看后面排队的人,又继续劳作起来。尽管已经一刻不停工作了好几个小时,但排队的顾客依旧多如长龙,每个人都十个八个的要,“怕是今晚难有喘息的空间”。但这些话她只敢暗暗腹诽,多年做小生意的经历让她明白“做生意就是开门迎客,哪有拒绝、让人家白等的道理”。

关于这个菜馍摊位的传闻很多。有人说以前经常吃,但都没有今天吃的有味;有人说自己从西安坐高铁来,就为了尝一口菜馍;还有人扬言要买300个给自家孩子,说“吃了能上清华”。

“一人一个啊,都白恁多事儿,让老奶奶歇歇。”摊位旁的男子满身酒气。

“你说她的饼好吃,我多买几个又能咋地。”脾气急的女人率先跳脚。

“你买十个吃了没关系,有的人买五个一个都不吃,直接撂垃圾桶里。不是说你啊,咱现在就是要杜绝这种现象。”

“不用说了。你这人一点意思也没有。”女人气呼呼地走了。

“都白挟邩(河南话大声叫嚷的意思)了,这儿还有孕妇。”争吵仓促收尾。

张玉珍只顾埋头干活,假装什么都没听到。

几乎每个排到了的顾客都会跟张玉珍搭讪几句,从“奶奶您是哪儿的人”开始,到“祝奶奶身体健康”结束,询问方式大同小异,回答也如出一辙。时间长了,张玉珍疲于应对,逐渐敷衍起来,“不知道”,“地球人”。

还有嗅觉灵敏的人在张玉珍这儿发现了机会,戴着耳机,拿着自拍杆,一边和张玉珍对话,一边和屏幕前的网友互动。张玉珍不理解,为何这群人专程从外地开车来,就为了拍她的馍?

“这是直播,直播可以吸引流量,流量能赚钱。”——这是张玉珍后来才知道的事情。

张玉珍的菜馍皮薄馅多,定价6元一个。有好心人劝她涨价、劝她歇歇,张玉珍统统不理会。在她朴素的世界观里,“随意涨价、随便不出摊让别人白等,才是不厚道的行为。”

“现在看热闹的人多了”

“今晚到这儿就下播了,明天同一时间不见不散!”在报警劝走一批“野生主播”后,又来了两三个。

“你们这是在谋财害命!”醉酒男突然情绪激动。

“我就看不惯这种现象你知道吧,用年轻人的生命来跟这么一个老人家耗,这绝对是谋财害命的。而且某些人就堂而皇之的说,我买她的饼,她挣我的钱,我是在帮助她。真的就像鲁迅先生写的那样,你们在吃人血馒头,你们还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

在讨伐声中,主播仓促下播,落荒而逃。

醉酒男似乎还不过瘾,拉着张玉珍的袖子说道:“你知道吧奶奶,昨天他们买过之后直接把你的饼扔到垃圾桶了,奶奶你就不应该出摊。我今天晚上一个饼都没买,但是我希望坚守到最后一刻。奶奶你应该擦亮眼睛。”

“行了,你也少说两句”,刘女士填着馅儿感慨道“以前都是干干歇歇,现在看热闹的人多了。”刘女士之前一直是摊位的老顾客,在“菜馍奶奶”红了之后就自愿来帮忙,白天带孩子,晚上做菜馍。

一同来帮忙的还有附近炒鸡店的老板石头哥。和刘女士一样,也是曾经吃饼认识了“菜馍奶奶”。具体和张玉珍认识了多久,石头哥也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只要没事就来摊位上帮忙,已经好多年了,他抽了根烟补充道,“可不是为了火”。

虽然两人在摊位上帮忙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毕竟食材不经自己手,张玉珍总归是有那么点儿不放心。她看了看锅里还没做好的菜馍,用小铲子翻了个个,拿着饮料瓶装的油又加了点。

天逐渐明朗,排队的人仍不见少。

装废弃鸡蛋壳的塑料桶快要满,旁边卖串串的老板看到后顺手倒掉,还拿来一捆新的塑料袋。张玉珍执意要给钱,被串串店老板拒绝了,“我明天来吃菜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