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相亲正在成为年轻人流行的“脱单”方式,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百度发布的《2021年味搜索大数据》显示,“云相亲”一词进入百度的热搜词榜,“95后”成了“云相亲”主力军。此前,某知名婚恋交友网络平台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九成95后单身接受相亲这种脱单方式,而且四成95后有过相亲经历。
与此同时,主打“相亲”的社交软件风生水起,并出现一个名为“恋爱社交”的互联网细分品类。据该品类的开创者——视频恋爱社交平台伊对App的数据显示,该平台上平均每个月线上发生的相亲活动约1000万场,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30多万场,而平台上线仅仅3年多时间,注册用户已达1亿。
在普遍印象中,现代的年轻人追求个性和自由,可是,他们一边对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嗤之以鼻,排斥传统的相亲模式,一边却又转头注册伊对去视频相亲,甚至在闲鱼、支付宝上发布“征婚广告”……这一切似乎让人费解。
(网传支付宝讨论区成了年轻人的“相亲区”)
此“相亲”非彼“相亲”
相亲本来是一种陌生异性之间的认识方式,但是,在历史上,这种方式往往附加了太多强迫性的东西,最让中国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父母包办的婚姻已经被法律禁止,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人情社会。一名大龄未婚单身的存在,往往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甚至亲朋好友的心理负担,亲友们以“关心”的名义去监督、督促甚至撮合。因此,年轻人对“相亲”的抗拒,并非反对“相亲”本身,而是反对包办和越界。
而今天受到年轻人喜欢、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相亲方式“云相亲”,让“相亲”回归到了本来的面目。
伊对的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伊对的初衷是要为单身创造更多恋爱机会。他们经过大量的市场研究发现了一个恋爱公式:恋爱转化率×机会=结果。恋爱转化率就是一个人最终能够达成恋爱关系的人数,每个人的恋爱转化率是比较稳定的,只要得到更多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就直接推动结果的达成。因此,网络平台能做的、该做的就是创造接触机会,剩下的事情让年轻人自己去决定。
实际上,一对恋人能不能最终走向婚姻殿堂,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个过程中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即便是当事人自己也不敢打包票。因此,任何对婚恋结果的承诺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云相亲”平台要做的是用科技手段提供服务,包括根据单身的相亲要求和条件,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匹配;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真实性和体验感;联合各个环节对各种欺诈行为进行打击,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单身更加有效地接触到合适的异性。
“云相亲”也有“红娘”这一角色,但他们不是传统的媒婆。伊对上有4万多名线上红娘,为有意愿交友和恋爱的单身用户提供牵线服务。那么,为什么自由恋爱时代还需要红娘的存在?
相关领域专家认为,红娘这种第三方角色的存在,根源于中国内敛的文化传统,也与我们缺少恋爱方面的训练有很大关系。南都民调中心去年发布的一项有关当下年轻群体相亲意愿和相亲情况的数据显示,近九成受访者认为自己需要相亲辅导,有六成单身人士明确表示希望能够得到沟通能力、交往心理的辅导。
在这种情况下,红娘的作用就非常明显和直接,他们帮助陌生的单身破冰,避免尬聊。不过,“云相亲”之下的网络红娘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只提供组织线上视频相亲的服务,不搞“拉郎配”,完全是服务的角色,恋爱与否的决定权在相亲的单身手中。因此,“云相亲”不但没有强迫和包办的成分,还用科技手段保障了单身自由恋爱的权利。
随机点开视频相亲软件,对比传统的文字交流,视频直播更加直接、更加真实,效率也更高。在伊对App中,相亲有红娘+男女嘉宾共三人的普通相亲;一名或两名红娘+多名男女嘉宾自由连麦的七人交友相亲以及需要申请才能进入的专属相亲。这些丰富的形式,为单身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云相亲”之下的三人相亲和多人交友)
“云相亲”的背后: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在我国互联网产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里,“网恋”这件事几乎从未缺席。从聊天室到如今火爆的恋爱社交软件,甚至不少网络游戏里,都有寄托感情的一角。如今,90后、95后逐渐成为恋爱的主力军,相比于80后、7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更倾向于利用互联网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直播、短视频等新兴社交模式加入到相亲的传统议题中,既还原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沟通聊天场景,同时也能够体验到社交乐趣。通过大数据匹配、直播聊天互动、互赠礼物等新型“云相亲”体验,在拓宽交友范围的同时,降低交友成本,成为年轻人的首选“脱单”方式。
“相亲”是一种高效率的社交方式,可以有效地迅速掌握对方包括外貌情况、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有关信息。正因为现代的年轻人普遍追求个性、自由和高效,不愿意将就,因此主动选择各方面条件匹配的相亲对象,从而将择偶的主动权以及标准放置到自己手中。同时,“相亲”也是一种自我确证的过程。一旦踏入“相亲”的场域,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就会受到客体的评价,相貌、学历、经济地位等自我价值在婚姻市场中受到了最直接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