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边界:千万别让这句毒鸡汤限制了你的人生高度

2021-04-27 14:53:17 作者: 成长的边界: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不陌生,曾经我也以为这句话是对的,可是真的对吗?直到我看到这样一本书才明白,原来我们以前的认知是错误。你知道吗?成长原来是没有边界的!

一万小时定律也许能够打造专业人才,可是“专业人才”真的能打败“通才吗”?

1、刻意练习只会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就像是现代社会呼声最高的“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很多人都认同一项工作只要经过一万小时以上的不断努力,就一定能获得的成功。可是这个理论真的是正确的吗?一万小时就一定能够成功吗?

特别是操作性极强的简单工作,通过不断的练习,是否一定能达到更加好的效果。“扫地僧”的故事恐怕只会存在故事中吧。一个流水线的工人,做得再好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更何况如果从事复杂的行业,需要不再仅仅是专业能力,而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所谓的“刻意练习”,恐怕只会让自己走入认知的死胡同。试问,坚持一万小时的写作就一定能写出一本好书吗?

还有“刻意练习”也会扼杀了后续转变的动力。这一点在运动员或者是专业军人身上表现最明显。

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肯定是通过不止是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才换来的成绩,这其中还有许多经过无数努力却不名一文的运动员,这一点我们姑且不谈。

但是在现实中却有很多退役后落魄的运动员。他们在一行实在太久了,很难再有转换的余地。正因为前期运动员的刻意练习,让他们有了太多的沉没成本,给他们转行也带去了非常大的阻力。

无独有偶,很多军人也是如此。当他们不得不离开军营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很难融入这个社会,很多自己擅长的东西,在社会中却没有丝毫的用处,甚至维持生计都成问题。

你是否也发现,刻意练习的一万小时定律,没能让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很多方面这些所谓的专业人才甚至还不如个孩子。

钱钟书是个文学大家,但是在生活他却连孩子都不如。杨绛在《我们仨》中这样写道:

你不知道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他不会打领结,甚至筷子都不会用,像个孩子一样一把抓,更别提其他方面,为人处世方面,钱钟书更是单纯的“可爱”!

2、原来成长是没有边界的

《成长的边界》这本书,不但打破了我的认知,也让我明白了成长的真正意义。

比尔盖茨曾说这是一本戳穿专业神话的好书。这本书横跨体育、教育、音乐、科学、商业、职场等很多领域,用世界上一流成功人士的案例总结出不同于主流的成长路径,深入剖析过度专业化的弊端,并对“通才”在这个新时代所具有的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先涉猎,后钻研;多方尝试,横向类比,坚持发现自我价值,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西点军校的这种现象曾经让一位军方高层诟病,因为学员的退出比例实在太高了,每年都有大量优秀的毕业生离开军队,转投他处。他甚至宣称“军方应该减少投资这种教会学员离开部队的机构”。

原来从西点军校毕业,在部队服役五年可以获得50万美元的奖学金,如果能够服役20年,将会获得更多的奖金。可是现实情况呢?很多学员在通过了“野兽军营”的考核后就开始离开了,尤其是越优秀的学员离开的占比就越高,最后坚持满五年的学员却是那些能力相对一般的学员。

症结所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发现,西点军校的学员大多是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技能,而几年的军校生活让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许我还有比成为军人更好的选择!这是因为他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更加清楚地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3、在这个时代我们该如何成长

你能从《成长的边界》中得到明确的答案,最终能成就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身为行役,发育不健全。

你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个后刻意练习时代,你的能力还有什么可能呢?

学生:偏科是绝对不可取的,哪怕你是一个天才,木桶的“短板”原理会让你严重发育不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

终身学习者:保持广度探索的精神,跳脱单一成功路径,积淀潜在的多面能力,给未来登顶留足后劲。

创业者、投资者:掌握横向类比的思维方式,会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