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专访|“三线城市”如何建成城市生活美学?

2021-04-28 21:48:31 作者: 《三峡晚报》

《三峡晚报》2021年4月28日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 冯汉斌

人物名片

刘悦笛,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文化会促进会主席团荣誉委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辽宁大学生活美学研究院院长,曾任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与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纽约城市大学和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生活美学》《分析美学史》《当代艺术理论》《生活中的美学》《艺术终结之后》《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视觉美学史》等多部作品,《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获“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翻译维特根斯坦等外文著作六部,发表英文论文十余篇。在中国美术馆等策划多次艺术展,并组织多次国际会议。

宜昌荣膺“秀美之城”实至名归

对话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内“生活美学”主要倡导者刘悦笛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的宜昌,自古就有“西陵山水天下佳”的美誉。4月23日晚,中国美好生活城市评选结果发布会在成都举行,宜昌因生态环境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公共服务能力突出,调查受访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综合指数排名高,荣膺“中国十大秀美之城”称号,是此次活动中湖北省唯一的获奖城市。一时之间,何谓城市之美,如何塑造和发现城市之美,成了市民网上网下热议的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悦笛教授,是国内“生活美学”最资深的研究者、建构者和推动者,二十年来通过著书立说和参加各类美学论坛,大力传播城市美学和生活美学概念,他还是两届“小镇美学榜样”的总评委,并于去年秋季专程到秭归,参加屈原文化发展论坛。4月25日,在到济南和苏州参加学术活动期间,刘悦笛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1. 宜昌在自然与文化之间达到了平衡,是“秀美之城”的典范

三峡晚报: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很幸运的是,宜昌刚刚荣膺“中国十大秀美之城”称号。请问刘教授,您心目中的“秀美之城”是什么模样?疫情前您曾到访过宜昌秭归,应邀参加屈原文化发展论坛并发表演讲,这座城市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刘悦笛:宜昌这次入选“中国十大秀美之城”,我觉得实至名归。因为宜昌这座城市,既有三峡的山水风貌,又有屈原的离骚文化,在自然与文化之间达到了平衡,可谓是“秀美之城”的典范之一。上次来秭归就留下美丽的印象,那次我独上链子崖,细雨霏霏、烟云流动、长啸回声、落英缤纷,竟发现有处山体酷似佛面,当时竟有“天下一人”的苍茫感受。当天,我还驻停九畹溪镇口、西陵峡村、香溪村、归州镇,穿过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秭归长江大桥、香溪大桥,最终看到三十多年前曾在船头遥望、如今已没入长江的老归州,记得那时的老屈原祠处于云雾缭绕之中。下午,还在西陵峡的船上且游且开会,纵论屈子,游峡玩谷,与众乐乐。我还在屈原文化发展论坛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屈骚传统乃是中国文化中除了儒、道、释之外的“第四大传统”,宜昌在传承中国古典文化方面肩负着由历史积淀而来的重任。

三峡晚报:从城市诞生时起,塑造城市之美、创造美好生活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生活美学”国内的主要建构者和实践者,您觉得“美”在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相比于GDP,获得感、幸福感等指标,对城市居民们意味着什么?

刘悦笛:20年前,我提出了“生活美学”,其实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知行合一之道,它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如此看来,“美学”已成为人们理想生活与生活理想的标志,而“生活美学”更能让民众感受到幸福,因为幸福本身就是一个美学问题。这次评奖的依据乃是城市居民的“自我感受”,不是任何外在的硬件条件,而是内在的具有深度的幸福感,这就实现了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变。事实证明,属于外在的“好生活”仅仅是满足民众生活的“质量”,而属于内在的“美生活”却可以提升民众生活的“品质”,我们恰恰要用“有品质”的生活,去让“有质量”的生活得以升华!

2. 从李泽厚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美学在中国尚须普及

三峡晚报: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美学理论的黄金时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名著《美的历程》,开启了那个年代美的启蒙,至今读来都常读常新,可谓一纸风行,四十年不衰。您觉得这本“大家小书”为何受到如此追捧,成为现象级著作?

刘悦笛: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是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的同仁,已经92岁高龄的李先生与我亦师亦友,作为私淑弟子,我在他身上学到的比任何一位老师都多,李先生也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在1981年首版的《美的历程》不仅风靡一时,而且如今仍在畅销常销,这说明美的启蒙在如今尚未彻底完成。李泽厚先生以高屋建瓴的思想眼光、纵横捭阖的历史深描、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说明美学在中国的确还需要普及,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仍是个“文盲不多、美盲多”的时代。

三峡晚报:从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到您现在倡导的“生活美学”,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刘悦笛:李泽厚先生曾不止一次地当面对我讲:要接着我的“实践美学”,去做你的“生活美学”!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希望我来继承中国本土的美学事业。从“实践美学”到“生活美学”,最根本的内通之处,就在于这旧与新的两种美学形态都是“有人的美学”,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美学,只不过“实践的人”乃是宏观的大写的人,而“生活的人”则是具体的小写的人。不同之处在于,“实践美学”强调“劳动创造了美”,乃是一种生产者的美学,而生活美学强调“审美即生活”,它转向了一种消费者的美学,从而适应了当今社会的根本转型。

3. 宜昌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美学之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