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专访《小舍得》编剧周艺飞 “有时候生活本身比戏剧更极端”

2021-05-01 07:00:02 作者: 晨报记者专访

制图/潘文健

2018年,生活在上海的周艺飞接到了一道命题作文,柠萌影业“小”系列的第三部《小舍得》的编剧工作。落笔前两三个月,她做了大量调查——当时“内卷”这个词并没有出圈,出现在家长口中更高频的词语是“怎么办”。孩子的教育路线要怎么规划?不想让孩子太辛苦,又担心会赶不上别人,怎么办?如果逆着潮流走,能顶到什么时候?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托升幼、幼升小、小升初的一系列“战役”,她都一一经历过。但父母们那份深深的迷茫,依然给周艺飞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一部电视剧能够解答的。但她发现,当现实本身让人足够焦虑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去回避,或特意去粉饰,“解决问题,首先要直面问题,哪怕不能给到标准答案,至少会引起大家的反思。”这也成为她写下《小舍得》这部剧本的初衷。

近日,热播电视剧《小舍得》编剧周艺飞接受晨报记者专访,分享了这部作品幕后的创作故事,以及她对于角色的理解。

/教育线之外 /

用亲情线串联

在前两部热度和口碑齐飞的压力之下,接手《小舍得》的确需要勇气。

第一次和柠萌影业总制片人见面时,周艺飞的顾虑直截了当——教育题材几乎被穷尽,都市现实题材本身也已经写过很多,很难翻出新花样。

“不雷同,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找到独特的人物和延伸出的独特关系,才能派生出不一样的故事和话题点。”

原著小说提供了丰富的事实基础,在原著作者鲁引弓的笔下,南俪和田雨岚两个人物只是同学、同事,并没有家庭方面的交集。

一开始,周艺飞也想沿袭这个设置,但在第一稿出来之后,问题出现了——两个家庭的故事平行推进,戏剧效果怎么也“打”不到对方身上。

“教育线之外,有亲情线作为串联,她们就会有更多的利益冲突和情感勾连,甚至涉及到上一代人的恩怨情仇,所有的人物就会被‘拧’成一股绳。”

也正因此,故事的开篇就通过一幅餐桌众生图,迅速交代人物背景关系,推杯换盏之间,戏剧冲突不断。

一边是南俪跟欢欢表演歌曲;另一边,田雨岚逼着子悠背圆周率,表面和气团圆的家宴,背后是大人各种暗中较劲,孩子的成绩才艺,成了父母炫耀攀比的资本。

在周艺飞的设定里,这对姐妹表面上是在“比孩子”,背后更是在争夺父亲的爱。

南俪之所以不想让欢欢在大家庭里输给颜子悠,是因为从小她的父爱就被抢走一次;田雨岚之所以攻击性那么强,源于内心的自卑。她想用孩子出色的成绩来标榜自己教育的成功,也为母亲卑微的家庭地位争一口气。

她们对于孩子的焦虑源自于自身的成长伤痛和当下困境,然而,当两方力量不断拉扯之时,没有共赢,更多的是两败俱伤。

在周艺飞看来,当孩子不再只是孩子,而成为家长用来肯定自身价值的工具和保证自己的地位、安全感的救命稻草时,那么教育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家长在社会上接受到的压力冲击一定会辐射到孩子身上。

/米桃一家/

提供了全新视角

《小舍得》里还有一组家庭,不起眼的天才少女米桃一家。

细心的网友已经发现,这家父母是《三十而已》里家境不好的“第四组家庭”,在《小舍得》里他们延续了城市外来人员的人设,爸爸经营一个水果摊,妈妈在主角家里做钟点工。

和南俪、田雨岚两家优渥的物质条件相比,米桃家经济状况拮据,可她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在成绩上“吊打”了城市的小朋友。

然而,当她看到城里的小朋友,有见识有特长,不得不接受一个残忍的现实——“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有人说,米桃一家的存在,是为了平衡所谓的“阶层差异”,但周艺飞却没这么想,“米桃” 的设定其实背后另有“用心”——“我们想要给观众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写南俪和田雨岚家时,更多是从父母的角度,他们怎么为孩子去谋划。但在米桃家,更多的是从孩子自身出发。”

晨报记者与编剧周艺飞的对话

Q:在这部剧中,除了两对家庭不同的育儿观念之外,也花了不少笔墨去刻画两位女主的职场和与父母的相处关系上。

A:我们想给人物提供一个更合理的来处。就像南俪和田雨岚的攀比,并不是无缘无故、凭空而来的。尤其是田雨岚这样比较极致的人物,她偏执、敏感、拧巴,甚至有被迫害妄想症。但如果了解了她的成长过程和现在所处的家庭环境,就能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她的种种表现背后深层次的动机。所以,在当初立意和设定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打算两条腿走,一条是教育线,一条是亲情线,这两条线是互相影响,甚至是互成因果的。

Q:张国立和南俪的亲子关系,也是你想要一并和观众讨论的“舍与得”吗?

A: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这样的。我们不是一部爽剧,也不想写那种爱就爱到死,恨就恨到老死不相往来的故事。每个人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会经历很多阶段,人性也有很多复杂的层面。南俪对父亲既有那种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也有心结和怨怼。这个过程中,父女在不同阶段的感情,到底是进一步还是退一步?是亲近一点还是疏远一点?这种介于黑白之间的灰度,其实是我希望和观众一起思考的一条线。

Q:田雨岚这个角色,有很大的争议性,有人说她是行走的焦虑贩卖机,也有人觉得她是“人间真实”,你塑造这个人物的初衷是什么?

A:其实田雨岚这条线是最早确定下来的,因为她在现实生活中太有代表性了。只不过我们把这种父母对孩子的焦虑和对教育的忧心,显性地表现在田雨岚身上。

我身边很多朋友跟我说,看到田雨岚吼子悠的画面,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原来我就是这么面目可憎,好像鬼上身了一样。”也有人说,“好像在我们家装了监控一样。”所以,田雨岚还是代表了某种典型父母的形象。

Q:有人觉得,电视剧为了戏剧冲突,事例一定都被夸大了,尤其是剧中田雨岚带着子悠去打游击上课,甚至爬窗户,这是你了解到的真实故事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