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湖滨让我再看你一眼 片区启动拆除居民告别曾经的家园

2021-05-08 07:53:22 作者: 老湖滨让我再

湖滨三里花开正好,行人在花下漫步。

邵嘉兴忙着打包五金店货物,准备清理完尾货后关店歇业。

即将告别曾经的家,居民有些依依不舍。

曾经,四里商业街的烟火气、市井味填满了人们的生活。

本版图片记者陈理杰摄

四里的大榕树,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厦门网讯 (海西晨报记者 杨陶然)挖掘机的轰鸣,响彻“五一”假期首日的湖滨片区。走进经历过阳光风雨的湖滨,不难发现,住户大多已搬离,剩下的正忙着搬家打包等,商户也在做收尾工作。

2020年4月,湖滨片区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启动;今年5月1日,启动拆除工作。截至目前,湖滨片区改造提升项目住宅交房超九成。

背上行囊、告别曾经的家,虽有不舍,但更多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本期《海西影像志》,让我们告别旧湖滨,期待新家园。

孩子长大了,湖滨也“老”了

“回收洗衣机、电视机咯……”喇叭声划破了空气的宁静。搬家公司来来往往的工人和货车,让原本就狭窄的街巷更加拥挤。时光在这仿佛被割裂成两半,一半推动城市发展,一半定格老片区生活百态。

老湖滨,让我再看你一眼。这里有老牌商业街——四里商业街;这里有陪伴几代人的大榕树和篮球场。每到傍晚,白领下班、孩子放学,爷爷带孙子买一袋“东东炸物”,同事约个“四里沙茶面”,这里的烟火气、市井味填满人们的生活。

不知不觉中,孩子长大了、父母年迈了,而湖滨也“老”了。

那年他们结婚,搬进鸳鸯楼

在四里社区居委会旁,屹立着四栋“鸳鸯楼”。虽然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们新潮、洋气,还不是你想住就能住的。

当年住房紧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无房结婚的大龄青年建造了一种结婚过渡用房,大家赋予其一个浪漫的称呼——“鸳鸯楼”。

1984年5月,一对新婚夫妻搬进四里34号楼402室。胡建新是厦门自行车厂的干部,他与妻子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登记结婚后,他们便住进了这间45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大半辈子。

楼上安家,楼下就业

三里52号楼402室的邵嘉兴今年75岁了,他已经和家人搬进了前埔的出租房。

1984年,老邵搬进湖滨;2005年,他的儿子租了楼下的一间自行车房,改成五金店,并注册营业执照。楼上安家、楼下就业,两点一线的规律生活,邵嘉兴已过了近20年。如今,他趁着搬迁的机会,准备重拾书法爱好,安享晚年。

家可以搬走,服务搬不走

搬迁出去的居民遍布厦门岛内外,给社区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一里、四里社区居委会何去何从?社区聚焦特殊长者,依托微孝公益联盟平台,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还举办“印象四里”作品展,留存人文底蕴。只要居民需要,居委会依旧随时在线。

暂时的告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不久后,湖滨这片承载老厦门记忆的地方将归于尘土,等待新的高楼拔地而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