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艾草让残疾人当上了“懒汉”,让第一书记成了收割机好手

2021-06-16 04:29:19 作者: 种植艾草让残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郭文璐丁春晓通讯员牛成龙

时值端午,阳光毒辣,“生性霸道”的艾草在疯长,没一棵野草“敢龇牙”。

在阳信县翟王镇翟王村,面对朋友的问题“啥时候离开”,刘志亮默默地拔下一棵艾草,挽在胸前,眼睛湿润了——他想起了去年此时的小故事。

那天,一对老夫妻蹬着三轮车来找他,小车厢里装的是大小不一的艾草,品质很差但装得很整齐。老人问他,能不能收这些草。这是老人从墙角旮旯采的,看能不能换点零花钱。“能!能!跟种植户一个价!”刘志亮赶紧称了称,给老人拿出20元。接下来的一幕,刘志亮说这辈子都忘不了——老人笑了,眼睛湿了,手在颤抖,哆哆嗦嗦地接过这20元。

就在那一刻,这个自小在城里长大的机关干部“顿悟”了农民。刘志亮明白了,一张张钞票之于老人意味着啥:儿女日子再好,给老人的生活费再多,也比不上老人自己挣个零花钱。这钱花在孙子孙女身上,能买个玩具吃包零食,是老人的一片心!

是啊,在乡村,成绩未必多,产业未必大,能富民最重要!

自此,他这位第一书记履职更为坚实,眼里有泪、眼里有光地行进。

6月8日,记者随“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采访团来到阳信,见到了翟王镇翟王村第一书记、滨州市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中心投资四科科长刘志亮,听到了那里“艾草+蔬菜大棚+电商产业园”的乡村新故事。

种植艾草让残疾人当上了“懒汉”,让第一书记成了收割机好手

“这是个懒汉活,艾草让我当上了懒汉!”村民周洪涛说得很幽默,但他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多年前腿部受伤,再不能干重活,种出翟王最挣钱的蔬菜大棚更是不敢想。

咋办?当他愁眉不展时,刘志亮找到了他,问他愿不愿意种植艾草。

刘志亮给他算了一笔账:种植几乎无投入,没有重活儿,零碎时间就能照看了,收草由公司负责,公司承诺每亩地保底收入1500元。

看着村里的能人也种了这草,周洪涛动心了,拿出了自己最好的二亩地。

“种艾草,基本不占用劳动力,只是初期施一次肥,以后浇两次地就行了。一年下来,能收四次,每次能卖七八百元,家属自己骑着三轮就能卖了,我还能出去打零工再挣点钱。”周洪涛说,日子逐渐转好,让他看到了希望。

周洪涛“懒了”,但刘志亮可黑了、壮了。两年的农村生活,使刘志亮从一个书卷气十足的城市小伙变成了农村青年,当初曾把拖拉机开进了沟里,如今驾驶收割机、挖掘机、箱货都不在话下。

2019年7月,刘志亮走马上任。“刚来的时候,见到的就是老人、孩子,年轻人外出打工,妇女们负责操持蔬菜大棚。”刘志亮分析,种植蔬菜让多数翟王人富裕了,但孤寡老人、残疾人干不了,而且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突出。

“要让年轻人回来,让低保户多份收入,村里才有热气、朝气!”刘志亮告诉自己。

先找能人再找项目,刘志亮的思路和情怀打动了村里人、河南人

目标有了,路子是啥?办法是啥?(下转第二版)

来源:滨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