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电影知识 > 《儿子的大玩偶》

《儿子的大玩偶》
2011-12-03 14:34:29   来源:   点击:

    (1983年,台湾~)台湾新电影运动之重要启蒙影片。1983年,中央电影公司出品,由吴念真改编自作家黄春明之短篇小说,并由侯孝贤、万仁、曾壮祥分别执导之三段式电影。

    1982年,中央电影公司推出由杨德昌等新锐导演共同执导之电影《光阴的故事》,颇受好评;隔年再由小野企画制作《儿子的大玩偶》,由吴念真改编作家黄春明之三部短篇小说《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并由侯孝贤、曾壮祥、万仁分别执导。《儿子的大玩偶》描述社会底层人物在追求生存时,自我的扭曲;《小琪的那顶帽子》表现出经济快速成长的社会里,市井小民可能受到的现代化的伤害;《苹果的滋味》则藉由一次车祸事件,对比贫困与发达、乡村与城市、东方与西方、现代化与落後传统;同时,隐喻地嘲讽台湾与美国间的依存关系。

    影片完成後,虽通过新闻局之检查,但遭黑函检举其内容有辱国家形象,肇使中央电影公司所属之中国国民党文工会关切,并欲修剪其中《苹果的滋味》之片段。消息经联合报记者杨士琪撰文批露,舆论大譁,多位影评人与文化界人士率皆为文反对,引起社会大众关注,终使全片得以完整上映,此风波被称为「削苹果事件」。《儿子的大玩偶》上映後,颇受观众与影评支持,带动了台湾报纸媒体与一般民众关心本土新锐导演与新电影创作之风气,为尔後台湾新电影运动奠定了舆论的基础。

    《儿子的大玩偶》剧情写实动人,具深刻之社会观察与批判力,与过往商业电影回避社会议题的表现不同;导演的影像语言也迥异於过往影片的陈旧手法,显示出一种旺盛的艺术表现意图。此片并且带动了电影改编当代小说的风气,吸引大批文学作家参予电影创作,促使台湾新电影运动与台湾乡土文学运动合流。《儿子的大玩偶》代表了一种新的电影产制与创作模式的出现,开启台湾新电影浪潮运动,鼓舞许多新导演与新作的跟进,与《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同被视为台湾新电影的启蒙。《儿子的大玩偶》也象徵台湾社会逐渐走出威权统治的时代,并逐渐走向民主与本土自觉。台湾电影的批判意识,台湾电影的多元主题与表现手法也从此展开。

    中文关键字: 台湾新电影 , 侯孝贤 , 万仁 , 吴念真 , 黄春明

    英文关键字Taiwan New Cinema , Hou Hsiao-Hsien , Wan Ren , Wu Nien-Jen , Huang Chun-Ming

    参考资料

    1. 张世伦。2001。《台湾「新电影」论述形构之历史分析(1965~2000)》。硕士论文,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
    2. 陈儒修。1993。《台湾新电影的历史文化经验》。台北:万象。
    3. 焦雄屏。1990。《台湾新电影》。台北:远流。
    4. 卢非易。1998。《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电影馆」81。台北:远流。。
    5. 〈儿子的大玩偶〉。维基百科。2009年12月15日读取。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92%E5%AD%90%E7%9A%84%E5%A4%A7%E7%8E%A9%E5%81%B6。
    6. 陈儒修。〈【异言堂之其他】遥远的凝视:二十年後重看《儿子的大玩偶》〉。台湾电影笔记,「台湾新电影专题」。2009年12月15日读取。http://movie.cca.gov.tw/files/13-1000-732.php。
    7. 叶月瑜、戴乐为。〈【异言堂之历史篇】重访新电影:小野、吴念真、王童》〉。台湾电影笔记,「台湾新电影专题」。2009年12月15日读取。http://movie.cca.gov.tw/files/13-1000-579.php。

    延伸阅读

    1. 张世伦。2001。《台湾「新电影」论述形构之历史分析(1965~2000)》。硕士论文,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
    2. 陈儒修。1993。《台湾新电影的历史文化经验》。台北:万象。
    3. 焦雄屏。1990。《台湾新电影》。台北:远流。
    4. 卢非易。1998。《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电影馆」81。台北:远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中寮相遇》
下一篇:《南进台湾》